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学习调研
溧水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查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1
近年来,溧水区委、区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为重点工作,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溧水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路更靓,更促进了村民增收和文明素质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和认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极大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老区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这些建设内容,接“地气”,与民生利益密切相连,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支持,凝聚人心,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促进了基层组织的建设和服务。对此我们区“两会”与区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对我区这方面情况开展了调研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来,我区就积极行动,根据南京市建设“五美”乡村的要求,以城乡统筹一体为主线,以提升农民居住环境为核心,编制了土地综合整治、交通路网建设、新社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农民收入倍增、和谐农村建设等十大工程为工作内容的5年近期、中期、远期项目库,将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各镇、各国资平台、各相关部门不断强化组织协调,充分整合资金、项目、人力、物力,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特色产业发展。“田”上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街为重点,完成土地整治9.3万亩;水上以“水美乡村”为载体,创建“水美乡村”3个,完成河塘清淤 209 个,河道整治15.05公里;“林”上以道路两侧景观林建设为重点,建设景观林40.6平方公里,完成生态林抚育93.3平方公里;“路”上大力推进干线公路建、农村公路和危桥改造建设,实施干线建设45.8公里,农路建设79.8公里;“村”上以示范村建设为基础,共创建洪蓝镇山凹村、涧东村,东屏镇陈家村、华家村,白马镇石头寨村、店上村,石湫镇焦赞石村、排头村等八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晶桥石山下、洪蓝张塘角、涧沿、东屏公塘头、白马王家边等五个省级示范村。东泉村、傅家边村被评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省最美乡村,山凹村、焦赞石村获全市十佳美丽乡村、水美乡村称号,傅家边村当选中国最美村镇。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制度保障,把政府主导建设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构建分级建设、责任分担的推进机制,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序、高效、优质。一是坚持高位协调,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镇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每月召开美丽乡村推进会,区主要领导率队深入现场检查调研,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现场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二是建立区领导牵头负责制,统筹协调所牵头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和相关合资公司组建运行管理。三是创新国资平台与各镇合作共建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按照公司化运作要求,由国资平台和各镇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实施景观打造、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建设提升周边土地附加值,并将美丽乡村周边及其他一些待开发地块划入合资公司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平衡资金,为美丽乡村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着力打造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重点的白马片区、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代表的傅家边片区、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环山河片区、以骑行香村为主题的三叶园林片区和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枫香岭片区。四是完善招商机制,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晶桥石山下村引进南京青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规划租赁45幢农民房屋,以不破坏一草一木为出发点,打造民居风格的主题文化酒店;和凤镇与江苏三叶园林种苗有限公司合作,依托片区内以榉树、栾树和开花小乔木等为特色的万亩产业园区,打造破墙围示范乡村、三叶园林骑行“香”村核心区。 (二)注重全域统筹,把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始终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全域规划、全域景区的理念,把全区农村当作一个大乡村、大景区来谋划,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一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在田园可食的基础上,实现其可达、可居、可赏、可摘、可乐的多重集合功能。一是与“溧水新十景”建设结合,依托周园古迹、东庐礼佛、无想琴音、秦淮源头、湖山串珠、三叶花开等核心景点建设,重点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精心推出了山凹、涧东、店上、焦赞石、石山下、破墙围等6个特色示范村庄,完善特色村交通停车、旅游购物、服务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利用“溧水新十景”平台及傅家边“草莓节”、“梅花节”、“七色采摘”等乡村特色旅游品牌效应打造特色农家乐经济,让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持产业。二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打造“三横两纵”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建设示范区内以S341省道、溧白路、竹海大道、蓝莓路为重点的串联线路,对S246、溧白路、白袁路、蒲杜路等骨干道路两侧进行景观绿化提升。三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抓好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推进白马镇试点镇街土地整治、洪蓝上港土地整治等项目,建成晶桥200亩杨梅种植基地,重点培育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傅家边“苏三农场”、“五彩葡萄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体验点,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的互动性和参与性。2014年接待游客215万人次,直接收入2.8亿元。共带动农民增收1900万元,人均增收65元,占年度目标的108.33%。 (三)注重突出特色,把村庄打造和文化传承发展有机结合。始终遵循“保护风貌、浮现文化”的原则,嫁接生态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客民”文化,将孝廉、耕作、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赋予文化内涵,增加文化积淀,彰显文化魅力。一是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自然禀赋的不同,科学定位村庄风格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环境,又体现个体特色。焦赞石村充分利用环山湖山水环绕特点,依山就水建设以优美自然环境为亮点的“屏湖渔乡”;洪蓝山凹村、涧东村依托傅家边花果景观资源和草莓产业特色,打造以江南民居风格主题民宿为主、以品牌农家乐和创意吧为配套的特色农家乐示范村。二是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展现传统历史风貌,将特色村庄打造成传承历史文化的生动样本。白马店上村借力周园打造特色旅游古村,其中的民俗街区将展示捏面人、织布、生肖挂件、油纸伞等溧水传统手艺;晶桥石山下村保护和修缮300多年历史的刘氏宗祠,有500多年树龄的南京最古老桂花树,深度发掘耕读文化,复原和展示“80年代”的特色,打造“80年代”文化品牌村落。 三、存在困难 (一)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是村庄整治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村庄整治成果未能长期保持下来,各镇村都有卫生保洁、设施管理等相关制度,但效果不够明显,存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的问题,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村庄的设施、绿地已经出现损毁和荒芜的现象。 (二)美丽乡村建设经济带动作用仍需提升。南京市兄弟区已打出了各自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与之形成配套体系建设,而我区的品牌打造、宣传策划工作、体系建设尚显滞后,还没有能够展现溧水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叫得响、记得住的乡村旅游品牌,限制我区休闲旅游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美丽乡村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产业支撑不强,仅停留在依靠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缺乏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用还不够强。 (三)示范村庄建设资金需求较大。大于200户村庄提升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以白马王家边村为例,该村位于白马国家农业产业园西侧,溧白公路、纬一路、东袁线交叉通过,有南林大、农林大科学教研基地,现状规模396户,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极大,村庄改造初步预算为1722万,按照省级示范村每户最高一万元补助标准,王家边村最高可获补助为396万元,目前没有其他奖补政策,资金缺口较大。 溧水区“两会”、溧水区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2015年10月
近年来,溧水区委、区政府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为重点工作,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溧水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路更靓,更促进了村民增收和文明素质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和认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极大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老区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新动力。这些建设内容,接“地气”,与民生利益密切相连,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支持,凝聚人心,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促进了基层组织的建设和服务。对此我们区“两会”与区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对我区这方面情况开展了调研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来,我区就积极行动,根据南京市建设“五美”乡村的要求,以城乡统筹一体为主线,以提升农民居住环境为核心,编制了土地综合整治、交通路网建设、新社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农民收入倍增、和谐农村建设等十大工程为工作内容的5年近期、中期、远期项目库,将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各镇、各国资平台、各相关部门不断强化组织协调,充分整合资金、项目、人力、物力,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特色产业发展。“田”上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街为重点,完成土地整治9.3万亩;水上以“水美乡村”为载体,创建“水美乡村”3个,完成河塘清淤 209 个,河道整治15.05公里;“林”上以道路两侧景观林建设为重点,建设景观林40.6平方公里,完成生态林抚育93.3平方公里;“路”上大力推进干线公路建、农村公路和危桥改造建设,实施干线建设45.8公里,农路建设79.8公里;“村”上以示范村建设为基础,共创建洪蓝镇山凹村、涧东村,东屏镇陈家村、华家村,白马镇石头寨村、店上村,石湫镇焦赞石村、排头村等八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晶桥石山下、洪蓝张塘角、涧沿、东屏公塘头、白马王家边等五个省级示范村。东泉村、傅家边村被评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省最美乡村,山凹村、焦赞石村获全市十佳美丽乡村、水美乡村称号,傅家边村当选中国最美村镇。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制度保障,把政府主导建设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构建分级建设、责任分担的推进机制,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序、高效、优质。一是坚持高位协调,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镇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每月召开美丽乡村推进会,区主要领导率队深入现场检查调研,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现场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二是建立区领导牵头负责制,统筹协调所牵头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和相关合资公司组建运行管理。三是创新国资平台与各镇合作共建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按照公司化运作要求,由国资平台和各镇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实施景观打造、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建设提升周边土地附加值,并将美丽乡村周边及其他一些待开发地块划入合资公司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平衡资金,为美丽乡村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着力打造以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重点的白马片区、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代表的傅家边片区、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环山河片区、以骑行香村为主题的三叶园林片区和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枫香岭片区。四是完善招商机制,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晶桥石山下村引进南京青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规划租赁45幢农民房屋,以不破坏一草一木为出发点,打造民居风格的主题文化酒店;和凤镇与江苏三叶园林种苗有限公司合作,依托片区内以榉树、栾树和开花小乔木等为特色的万亩产业园区,打造破墙围示范乡村、三叶园林骑行“香”村核心区。 (二)注重全域统筹,把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始终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全域规划、全域景区的理念,把全区农村当作一个大乡村、大景区来谋划,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一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休闲农业结合起来,在田园可食的基础上,实现其可达、可居、可赏、可摘、可乐的多重集合功能。一是与“溧水新十景”建设结合,依托周园古迹、东庐礼佛、无想琴音、秦淮源头、湖山串珠、三叶花开等核心景点建设,重点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精心推出了山凹、涧东、店上、焦赞石、石山下、破墙围等6个特色示范村庄,完善特色村交通停车、旅游购物、服务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利用“溧水新十景”平台及傅家边“草莓节”、“梅花节”、“七色采摘”等乡村特色旅游品牌效应打造特色农家乐经济,让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持产业。二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打造“三横两纵”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建设示范区内以S341省道、溧白路、竹海大道、蓝莓路为重点的串联线路,对S246、溧白路、白袁路、蒲杜路等骨干道路两侧进行景观绿化提升。三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抓好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推进白马镇试点镇街土地整治、洪蓝上港土地整治等项目,建成晶桥200亩杨梅种植基地,重点培育一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傅家边“苏三农场”、“五彩葡萄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体验点,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的互动性和参与性。2014年接待游客215万人次,直接收入2.8亿元。共带动农民增收1900万元,人均增收65元,占年度目标的108.33%。 (三)注重突出特色,把村庄打造和文化传承发展有机结合。始终遵循“保护风貌、浮现文化”的原则,嫁接生态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客民”文化,将孝廉、耕作、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赋予文化内涵,增加文化积淀,彰显文化魅力。一是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自然禀赋的不同,科学定位村庄风格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环境,又体现个体特色。焦赞石村充分利用环山湖山水环绕特点,依山就水建设以优美自然环境为亮点的“屏湖渔乡”;洪蓝山凹村、涧东村依托傅家边花果景观资源和草莓产业特色,打造以江南民居风格主题民宿为主、以品牌农家乐和创意吧为配套的特色农家乐示范村。二是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展现传统历史风貌,将特色村庄打造成传承历史文化的生动样本。白马店上村借力周园打造特色旅游古村,其中的民俗街区将展示捏面人、织布、生肖挂件、油纸伞等溧水传统手艺;晶桥石山下村保护和修缮300多年历史的刘氏宗祠,有500多年树龄的南京最古老桂花树,深度发掘耕读文化,复原和展示“80年代”的特色,打造“80年代”文化品牌村落。 三、存在困难 (一)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是村庄整治工作的延续和发展,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村庄整治成果未能长期保持下来,各镇村都有卫生保洁、设施管理等相关制度,但效果不够明显,存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的问题,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村庄的设施、绿地已经出现损毁和荒芜的现象。 (二)美丽乡村建设经济带动作用仍需提升。南京市兄弟区已打出了各自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与之形成配套体系建设,而我区的品牌打造、宣传策划工作、体系建设尚显滞后,还没有能够展现溧水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叫得响、记得住的乡村旅游品牌,限制我区休闲旅游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美丽乡村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产业支撑不强,仅停留在依靠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缺乏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用还不够强。 (三)示范村庄建设资金需求较大。大于200户村庄提升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以白马王家边村为例,该村位于白马国家农业产业园西侧,溧白公路、纬一路、东袁线交叉通过,有南林大、农林大科学教研基地,现状规模396户,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极大,村庄改造初步预算为1722万,按照省级示范村每户最高一万元补助标准,王家边村最高可获补助为396万元,目前没有其他奖补政策,资金缺口较大。
溧水区“两会”、溧水区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2015年10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