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学习调研
传承老区革命精神 促进老区持续发展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1
——溧水老区发展情况的调查 在2016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为了铭记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步伐,我们组织精干力量,采用查阅资料、走访了解、座谈会等形式对溧水老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溧水老区发展概况 1938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进驻溧水,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战中期,苏皖区党委、新四军16旅党政军首脑机关移驻溧水,溧水成为苏南抗日指挥中心地;抗战后期,溧水又是我军向南作战的基地和重要后方。八年抗战中,溧水有数千人参军,进行大小战斗100多次,其中打击日寇的斗争60多次,牺牲500多人;组织人民群众13万多人次运粮运物支援前线战斗。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 解放后,区划调整前全县16个乡镇,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人口407282人。根据苏民农〔80〕11号文件,江苏省民政厅确认溧水革命老区有:白马、东庐、晶桥、云鹤、石湫、和凤、孔镇、渔歌、共和、东屏10个乡镇,面积663.77平方公里,人口229540人;根据苏民农〔86〕2号文件,江苏省民政厅确认白马乡、东庐乡、晶桥乡、云鹤乡属茅山革命老区,面积351平方公里,人口110601人。区划调整后,全区设八个镇、一个开发区。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八个镇、一个开发区全部为革命老区。其中永阳、白马、晶桥为茅山革命老区,面积42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9.9%;人口186477人,占全区人口的44.1%;地区生产总值170.3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9.4%。 新中国成立以来,溧水老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溧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6亿元,是有记载的1952年的0.374亿元的1379倍;财政总收入62.5亿元,是1949年0.0147亿元的4252倍;农业总产值34.35亿元、粮食总产量5亿斤、平均单产850斤,分别是1949年0.3482亿元、1.1458亿斤、165斤的98.7倍、4.4倍、5.2倍。目前,溧水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有机食品、果莓(梅)、茶叶、特种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和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白马农业科技园成为国家级科技园区。 201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006.5亿元,是1949年47.13万元的21万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26.4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46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家,5亿元以上企业13家,亿元以上企业1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97亿元。目前,溧水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科技产业5大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龙头集聚、产业集群、知名度影响力提升的态势。 交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溧水公路里程16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5.16公里、一级公路71.92公里、二级公路167公里、三级公路179.3公路、四级公路1099.62公里,公路密度15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县域之一。宁高、宁杭、沿江三条高速公路及宁杭城际铁路穿境而过,省道243、246、340、341、123与南京绕城高速、沪宁高速、104国道贯通,是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苏、浙、皖、沪三省一市重要交通节点。2003年溧水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实施了农村班线公路通达工程,目前村和自然村公交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80%。201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48元,是1957年51.6元的518.4倍。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765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723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92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65元。 今日之溧水城已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新城,新城框架全面拉开,居住人口超过10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8平方公里,城区框架面积58平方公里,城区园林绿地面积976.3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40.13%,城区绿化覆盖率43.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9平方米,公共设施齐全、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桥梁、河流、公园、绿地、广场、楼宇格局有致、浑然一体。2008年,溧水县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2.3%。 二、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 1979年民政部、财政部制定专门文件,明确划分革命老根据地的标准和免征工商所得税的标准。 1980年公布了《江苏省民政厅上报国家民政部革命老区分布情况》(苏民农〔80〕11号文件),其中溧水有10个乡镇被确定为革命老区。 1986年江苏省民政厅颁发苏民农〔86〕2号文件《关于对茅山革命根据地范围的意见》,其中溧水的四个乡被确定为茅山革命老区。 2002年,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茅山黄桥老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对茅山老区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帮促经济欠发达镇的意见》,组织多家市级部门,分成八个工作队,分别由一位市领导亲自挂帅,对口帮促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镇。其中,包括溧水的和凤镇、白马镇、洪蓝镇、晶桥镇。 溧水县(区)委县(区)政府一贯重视老区发展,在认真贯彻落实老区扶持政策同时,也创造多种条件支持老区发展。多年来坚持党政部门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制度,为老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对老区的帮扶 1、市各部门对老区经济薄弱乡镇的帮扶 自198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就把帮扶老区工作作为重要抓手,综合部门资源,先后经历四个轮次,对溧水的和凤、白马、洪蓝和晶桥四镇进行定点帮扶。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南京市2013-2015年度帮扶攻坚工程实施意见》,对包括我区晶桥镇在内的4个经济欠发达街道实施市级帮促,推动经济欠发达镇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保与全市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区晶桥镇帮促项目有3个,分别是促工业区转型升级项目、新市镇建设项目、新社区和生态旅游规划科技开发建设项目,项目资金计划2520万元。目前已落实资金2280万元。其中,市财政通过市级预算安排帮促资金1750万元;挂钩帮促单位已落实到位帮促资金530万元。为管好用好帮促资金,区财政局和晶桥镇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严格按照确定的年度帮促项目建设内容,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建立帮促资金专户,安排专人,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帮促项目建设,目前3个项目建设均达到进度要求。 2、区各部门对老区经济薄弱村的帮扶 发改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从2002年起,溧水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意见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水、电费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区每年还从省市财政争取补助资金200多万元。这些专项资金都是用于企业贷款贴息补助和企业技改项目补助。 财政局:落实茅山老区政策。从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扶贫资金70万元对我区的白马、晶桥、永阳三镇范围的茅山老区薄弱村实行扶贫开发优惠政策,主要用于改善老区经济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低收入农户的增收脱贫能力。从2012年起,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年加大对新农合、低保、新农保、危房改造等投入。 农业局:加强老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2013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个、省级丘陵山区项目7个、市级特色基地项目3个,累计治理土地面积3.7万亩;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2个,打造高标准粮田1万亩;完成和凤镇乌飞塘、永阳镇石秋湖2个市级“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1000亩,有序推进农业1115工程。 交运局:加强老区道路建设。200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行政村通达率100%,自然村通达率80%。至2014年底,县道326.9公里,乡道685.3公里,村道416.3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1428.5公里。其中老区农村公路建设达510公里,占全区的35.7%。2004年在老区修建专项道路24条,里程达28.3公里,市补助220万元。 教育局:坚持老区教育优先发展。2010-2014年教育总投入32.55亿元。教育投入保持逐年递增,并努力做到教育拨款增长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建立全覆盖的助学体系。2014年,共为2884人次困难家庭学生减免331.42万元,5314名幼儿享受幼儿助学券,401名幼儿享受学前一年免费。为241名大学生办理163.6万元助学贷款,确保困难家庭学生按时入学。 住建局:实施老区环境综合整治。截止2013年底,我区完成对全区1357个自然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共创建3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201个二星级“康居乡村”;1121个环境整洁村。共创建洪蓝镇山凹村、涧东村,东屏镇陈家村、华家村,白马镇石头寨村、店上村,石湫镇焦赞石村、排头村等八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晶桥石山下、洪蓝张塘角、涧沿、东屏公塘头、白马王家边等五个省级示范村。东泉村、傅家边村被评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省最美乡村,山凹村、焦赞石村获全市十佳美丽乡村、水美乡村称号,傅家边村当选中国最美村镇。 (三)区老促会不忘宗旨和使命,为老区发展助力 1、用好用足老区扶持政策,多方筹集扶贫资金。 2002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茅山黄桥老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溧水区老促会把用好用足茅山老区优惠政策,使其落实到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2014年12年时间里,通过县老促会参与的申报项目共有58项,其中与政府部门共同联合申报有42项,获得省市补助资金累计达10555万元,大大推动了茅山老区三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了加大扶贫力度,近几年,区老促会每年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用于老区扶贫。资金渠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区农村商业银行低息优惠、扶贫小额贷款500万元,二是通过省、市“两会”帮助支持的扶贫周转金150多万元,三是争取区财政对300万元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各镇分会筹集400多万元。 2、重点帮扶经济薄弱村,促进整村推进。 2005年以来,我区“两会”在市“两会”的指导帮助下,开始了对老区欠发达村进行重点帮扶,整村推进的帮扶探索与实践。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对大树下村进行了重点帮扶,五年间,在省、市“两会”和省爱国基金会及县有关部门支持下,争取到道路、自来水、电灌站建设以及民生事业建设的各类项目,补助资金443万元。通过争取外力的支持,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2009年与2005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15万元提高到60万元,增长了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36元提高到8100多元,增长了60%以上,该村其他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 从2010年开始,我们又把永阳镇东山村确定为市、县(区)“两会”的重点帮扶村。我们首先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配合市“两会”召开了帮扶东山村恳谈联席会,有市、县(区)的十多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确定并落实22个帮扶项目,补助资金481.2万元。2011年,该村又有22个项目立项,补助资金392万元。通过近三年的帮扶,东山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村级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从2009年的45万元和7000多元,增长到100多万元和15000元,都增长了一倍以上。 为了巩固和扩大整村推进帮扶成果,2013年起,在市“两会”的支持下,我们对东山村开展了第二轮整村推进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帮扶和东山村自身努力,全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民生改善又有了大幅提升。至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4.12亿元,年增幅18%左右,村集体支配收入可达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3000元左右,全面消除低于6500元的贫困人口为目标的任务,得到实现。 3、多措并举,助推老区扶贫开发。 一是帮促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农民增收,实现“双扶双赢”。每年通过省市帮扶基金和周转金、本区争取的低息贷款贴息的形式,帮助专业合作社发展。自2012年以来,我区“两会”每年联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 40多家,每年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取各类帮扶资金200多万元,由专业合作社带动低收入农户增产增收。 二是注重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收能力。近两年,区、镇两级利用“两会”平台,积极组织和参与做好农技培训工作。培训内容紧跟时代要求和贴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市场经济知识、经纪人与市场营销、各类特色产业技术、品牌建设、种植养殖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农产品加工等等。每年通过市、区“两会”和镇分会直接组织、参与的各类培训达 15 期,培训人数达 1750 人。 三是免费培训贫困家庭子女学驾,促进就业增收。自2005年以来,我区“两会”在市“两会”的关心支持下,每年组织4--6名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培训驾驶员,至今,共培训合格驾驶员 58名,并对尚未就业的10名学员,积极帮助联系,推荐到市交管局机场高速大队,有7名被录取辅警,受训人员大多数通过不同途径,有了就业岗位。 四是助学扶贫,用知识改变贫困家庭子女命运。我们在市“两会”帮助下,由城开集团公司共资助10万元(每年2万元,连续5年),每年帮扶洪蓝镇9个村近20名贫困户子女上学。通过市教育分会帮助,赠送我县2个学校300张课桌,20张床和空调等一批教育教学用具。2015年,区“两会”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等形式,又增加20名受助贫困学生,其中省溧中10名、区职业中专10名。 三、问题和建议 (一)老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区观念淡化。前些时期,媒体对老区的宣传少,干部和群众对老区的情况了解少。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的老区的意识更为淡薄,与习近平习总书记要求和中央提出的“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判断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划时,老区优先考虑不够;在制定发展政策时,向老区倾斜不够;在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时,老区得到的优惠不够。 2、扶持政策相对滞后。老区扶贫,必须依靠相关政策。以前省政府的政策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南京市的相关政策也好几年了,其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了。 (二)主要建议 1、强化老区观念。首先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新时期老区建设总要求,并以此来指导具体工作。其次要要加强对老区的宣传,从我市的现状看,欠发达镇村、低收入人群仍然占有一定比例,相对贫困永远存在,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两位一体”,任重道远。三是各级政府在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都要把促进老区建设的内容列入其中。 2、进一步强化完善老区扶持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中央专门发布《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64号文件,把对老区的支持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对过去出台的有关支持老区建设发展的政策,应进行一次全面总结,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修订完善,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我市贯彻落实中央64号文件的政策举措。 南京市、溧水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联合调查组2015年11月
——溧水老区发展情况的调查
在2016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为了铭记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步伐,我们组织精干力量,采用查阅资料、走访了解、座谈会等形式对溧水老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溧水老区发展概况 1938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进驻溧水,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战中期,苏皖区党委、新四军16旅党政军首脑机关移驻溧水,溧水成为苏南抗日指挥中心地;抗战后期,溧水又是我军向南作战的基地和重要后方。八年抗战中,溧水有数千人参军,进行大小战斗100多次,其中打击日寇的斗争60多次,牺牲500多人;组织人民群众13万多人次运粮运物支援前线战斗。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 解放后,区划调整前全县16个乡镇,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人口407282人。根据苏民农〔80〕11号文件,江苏省民政厅确认溧水革命老区有:白马、东庐、晶桥、云鹤、石湫、和凤、孔镇、渔歌、共和、东屏10个乡镇,面积663.77平方公里,人口229540人;根据苏民农〔86〕2号文件,江苏省民政厅确认白马乡、东庐乡、晶桥乡、云鹤乡属茅山革命老区,面积351平方公里,人口110601人。区划调整后,全区设八个镇、一个开发区。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八个镇、一个开发区全部为革命老区。其中永阳、白马、晶桥为茅山革命老区,面积425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9.9%;人口186477人,占全区人口的44.1%;地区生产总值170.3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9.4%。 新中国成立以来,溧水老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溧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6亿元,是有记载的1952年的0.374亿元的1379倍;财政总收入62.5亿元,是1949年0.0147亿元的4252倍;农业总产值34.35亿元、粮食总产量5亿斤、平均单产850斤,分别是1949年0.3482亿元、1.1458亿斤、165斤的98.7倍、4.4倍、5.2倍。目前,溧水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有机食品、果莓(梅)、茶叶、特种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和一批特色农业基地,白马农业科技园成为国家级科技园区。 201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006.5亿元,是1949年47.13万元的21万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26.4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46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家,5亿元以上企业13家,亿元以上企业1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97亿元。目前,溧水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科技产业5大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龙头集聚、产业集群、知名度影响力提升的态势。 交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溧水公路里程16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5.16公里、一级公路71.92公里、二级公路167公里、三级公路179.3公路、四级公路1099.62公里,公路密度15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县域之一。宁高、宁杭、沿江三条高速公路及宁杭城际铁路穿境而过,省道243、246、340、341、123与南京绕城高速、沪宁高速、104国道贯通,是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苏、浙、皖、沪三省一市重要交通节点。2003年溧水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实施了农村班线公路通达工程,目前村和自然村公交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80%。2014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48元,是1957年51.6元的518.4倍。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765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723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92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65元。 今日之溧水城已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新城,新城框架全面拉开,居住人口超过10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8平方公里,城区框架面积58平方公里,城区园林绿地面积976.3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40.13%,城区绿化覆盖率43.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9平方米,公共设施齐全、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桥梁、河流、公园、绿地、广场、楼宇格局有致、浑然一体。2008年,溧水县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2.3%。 二、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 1979年民政部、财政部制定专门文件,明确划分革命老根据地的标准和免征工商所得税的标准。 1980年公布了《江苏省民政厅上报国家民政部革命老区分布情况》(苏民农〔80〕11号文件),其中溧水有10个乡镇被确定为革命老区。 1986年江苏省民政厅颁发苏民农〔86〕2号文件《关于对茅山革命根据地范围的意见》,其中溧水的四个乡被确定为茅山革命老区。 2002年,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茅山黄桥老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对茅山老区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实行财税优惠政策。 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帮促经济欠发达镇的意见》,组织多家市级部门,分成八个工作队,分别由一位市领导亲自挂帅,对口帮促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镇。其中,包括溧水的和凤镇、白马镇、洪蓝镇、晶桥镇。 溧水县(区)委县(区)政府一贯重视老区发展,在认真贯彻落实老区扶持政策同时,也创造多种条件支持老区发展。多年来坚持党政部门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制度,为老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对老区的帮扶 1、市各部门对老区经济薄弱乡镇的帮扶 自198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就把帮扶老区工作作为重要抓手,综合部门资源,先后经历四个轮次,对溧水的和凤、白马、洪蓝和晶桥四镇进行定点帮扶。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南京市2013-2015年度帮扶攻坚工程实施意见》,对包括我区晶桥镇在内的4个经济欠发达街道实施市级帮促,推动经济欠发达镇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保与全市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区晶桥镇帮促项目有3个,分别是促工业区转型升级项目、新市镇建设项目、新社区和生态旅游规划科技开发建设项目,项目资金计划2520万元。目前已落实资金2280万元。其中,市财政通过市级预算安排帮促资金1750万元;挂钩帮促单位已落实到位帮促资金530万元。为管好用好帮促资金,区财政局和晶桥镇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严格按照确定的年度帮促项目建设内容,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建立帮促资金专户,安排专人,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帮促项目建设,目前3个项目建设均达到进度要求。 2、区各部门对老区经济薄弱村的帮扶 发改局: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从2002年起,溧水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意见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水、电费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区每年还从省市财政争取补助资金200多万元。这些专项资金都是用于企业贷款贴息补助和企业技改项目补助。 财政局:落实茅山老区政策。从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扶贫资金70万元对我区的白马、晶桥、永阳三镇范围的茅山老区薄弱村实行扶贫开发优惠政策,主要用于改善老区经济薄弱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低收入农户的增收脱贫能力。从2012年起,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年加大对新农合、低保、新农保、危房改造等投入。 农业局:加强老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2013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个、省级丘陵山区项目7个、市级特色基地项目3个,累计治理土地面积3.7万亩;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2个,打造高标准粮田1万亩;完成和凤镇乌飞塘、永阳镇石秋湖2个市级“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1000亩,有序推进农业1115工程。 交运局:加强老区道路建设。200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行政村通达率100%,自然村通达率80%。至2014年底,县道326.9公里,乡道685.3公里,村道416.3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1428.5公里。其中老区农村公路建设达510公里,占全区的35.7%。2004年在老区修建专项道路24条,里程达28.3公里,市补助220万元。 教育局:坚持老区教育优先发展。2010-2014年教育总投入32.55亿元。教育投入保持逐年递增,并努力做到教育拨款增长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建立全覆盖的助学体系。2014年,共为2884人次困难家庭学生减免331.42万元,5314名幼儿享受幼儿助学券,401名幼儿享受学前一年免费。为241名大学生办理163.6万元助学贷款,确保困难家庭学生按时入学。 住建局:实施老区环境综合整治。截止2013年底,我区完成对全区1357个自然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共创建3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201个二星级“康居乡村”;1121个环境整洁村。共创建洪蓝镇山凹村、涧东村,东屏镇陈家村、华家村,白马镇石头寨村、店上村,石湫镇焦赞石村、排头村等八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晶桥石山下、洪蓝张塘角、涧沿、东屏公塘头、白马王家边等五个省级示范村。东泉村、傅家边村被评为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省最美乡村,山凹村、焦赞石村获全市十佳美丽乡村、水美乡村称号,傅家边村当选中国最美村镇。 (三)区老促会不忘宗旨和使命,为老区发展助力 1、用好用足老区扶持政策,多方筹集扶贫资金。 2002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茅山黄桥老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溧水区老促会把用好用足茅山老区优惠政策,使其落实到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2014年12年时间里,通过县老促会参与的申报项目共有58项,其中与政府部门共同联合申报有42项,获得省市补助资金累计达10555万元,大大推动了茅山老区三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了加大扶贫力度,近几年,区老促会每年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用于老区扶贫。资金渠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区农村商业银行低息优惠、扶贫小额贷款500万元,二是通过省、市“两会”帮助支持的扶贫周转金150多万元,三是争取区财政对300万元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各镇分会筹集400多万元。 2、重点帮扶经济薄弱村,促进整村推进。 2005年以来,我区“两会”在市“两会”的指导帮助下,开始了对老区欠发达村进行重点帮扶,整村推进的帮扶探索与实践。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对大树下村进行了重点帮扶,五年间,在省、市“两会”和省爱国基金会及县有关部门支持下,争取到道路、自来水、电灌站建设以及民生事业建设的各类项目,补助资金443万元。通过争取外力的支持,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2009年与2005年相比,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15万元提高到60万元,增长了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36元提高到8100多元,增长了60%以上,该村其他各项指标基本上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 从2010年开始,我们又把永阳镇东山村确定为市、县(区)“两会”的重点帮扶村。我们首先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配合市“两会”召开了帮扶东山村恳谈联席会,有市、县(区)的十多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确定并落实22个帮扶项目,补助资金481.2万元。2011年,该村又有22个项目立项,补助资金392万元。通过近三年的帮扶,东山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村级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从2009年的45万元和7000多元,增长到100多万元和15000元,都增长了一倍以上。 为了巩固和扩大整村推进帮扶成果,2013年起,在市“两会”的支持下,我们对东山村开展了第二轮整村推进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帮扶和东山村自身努力,全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民生改善又有了大幅提升。至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4.12亿元,年增幅18%左右,村集体支配收入可达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3000元左右,全面消除低于6500元的贫困人口为目标的任务,得到实现。 3、多措并举,助推老区扶贫开发。 一是帮促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农民增收,实现“双扶双赢”。每年通过省市帮扶基金和周转金、本区争取的低息贷款贴息的形式,帮助专业合作社发展。自2012年以来,我区“两会”每年联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 40多家,每年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取各类帮扶资金200多万元,由专业合作社带动低收入农户增产增收。 二是注重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收能力。近两年,区、镇两级利用“两会”平台,积极组织和参与做好农技培训工作。培训内容紧跟时代要求和贴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市场经济知识、经纪人与市场营销、各类特色产业技术、品牌建设、种植养殖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农产品加工等等。每年通过市、区“两会”和镇分会直接组织、参与的各类培训达 15 期,培训人数达 1750 人。 三是免费培训贫困家庭子女学驾,促进就业增收。自2005年以来,我区“两会”在市“两会”的关心支持下,每年组织4--6名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培训驾驶员,至今,共培训合格驾驶员 58名,并对尚未就业的10名学员,积极帮助联系,推荐到市交管局机场高速大队,有7名被录取辅警,受训人员大多数通过不同途径,有了就业岗位。 四是助学扶贫,用知识改变贫困家庭子女命运。我们在市“两会”帮助下,由城开集团公司共资助10万元(每年2万元,连续5年),每年帮扶洪蓝镇9个村近20名贫困户子女上学。通过市教育分会帮助,赠送我县2个学校300张课桌,20张床和空调等一批教育教学用具。2015年,区“两会”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等形式,又增加20名受助贫困学生,其中省溧中10名、区职业中专10名。 三、问题和建议 (一)老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区观念淡化。前些时期,媒体对老区的宣传少,干部和群众对老区的情况了解少。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的老区的意识更为淡薄,与习近平习总书记要求和中央提出的“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判断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划时,老区优先考虑不够;在制定发展政策时,向老区倾斜不够;在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时,老区得到的优惠不够。 2、扶持政策相对滞后。老区扶贫,必须依靠相关政策。以前省政府的政策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南京市的相关政策也好几年了,其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了。 (二)主要建议 1、强化老区观念。首先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新时期老区建设总要求,并以此来指导具体工作。其次要要加强对老区的宣传,从我市的现状看,欠发达镇村、低收入人群仍然占有一定比例,相对贫困永远存在,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两位一体”,任重道远。三是各级政府在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都要把促进老区建设的内容列入其中。 2、进一步强化完善老区扶持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中央专门发布《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64号文件,把对老区的支持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对过去出台的有关支持老区建设发展的政策,应进行一次全面总结,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修订完善,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我市贯彻落实中央64号文件的政策举措。
南京市、溧水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联合调查组2015年11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