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学习调研
浦口区水稻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调研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1
浦口区去年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探索出了水稻生产“十统一”全程社会化服务生产经营模式,破解了农业生产者面临“两少”和“三难”(懂技术少、强劳力少和生产措施难落实、技术推广难到位、产量效益难提高)等难题,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欢迎。最近我们就这一课题到区农业局相关部门和桥林、汤泉等示范区进行了调研,听取了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表意见以及群众的反映。我们认为,尽管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需要一些条件配套,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但它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在有条件的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应积极组织推广、完善、提高。 一、浦口区开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概况 近年来,浦口区粮食生产以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经营方式为主。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4.6万亩,而规模经营面积2.9万亩,占11.8%。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3.62万亩,平均亩产592.9公斤,亩产值1689.8元,全区稻谷总产8075.3万公斤,总产值23014.6万元。水稻种植品种多而杂,主推品种受影响,造成水稻成熟期不一致,从而影响整体产量水平的提高。同时,塑盘育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粗放、管理不到位,致使秧苗素质不高;此外,秸杆全量还田配套技术还不能全面指导到位,造成部分大田秧苗产生毒害,形成黄弱苗,甚至死苗。以及自然灾害预防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措施还不到位。 从事于农业生产者中的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青年人不愿种,老年人种不动”,懂技术少、强劳力少和生产措施难落实、技术推广难到位、产量效益难提高,生产上的“小而散”与现代农业“大而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针对上述现状,为了探索解决今后谁来种田,如何种田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等问题,2014年浦口区农业局在全面总结2013年全区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省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等各方意见后,立足区情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水稻生产“十统一”全程社会化服务实施方案,并在汤泉农场和桥林街道林东社区开展了示范区建设,总签约面积3356亩,其中汤泉农场示范区涉及农户28个,面积1936亩;桥林街道林东社区示范区涉及农户31个,面积1420亩。 为了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增产增效。一是精心遴选服务组织。围绕“四有一信”即有过硬的技术、有丰富的经验、有强烈的责任心、有先进齐全的生产装备和值得当地农民信赖的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组织来承担水稻全过程的生产与管理,来探索解决今后谁来种田的问题。通过综合比较,最终选定了南京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南京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南京浦口艾津植保专业合作社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组织,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工作。二是大力培育服务体系。区政府从政策上扶持,帮助服务组织解决资金缺乏、抵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服务利润低等困难,让其快速发展,提高服务能力。三是明确落实服务内容和标准。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和先进装备,以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为重点,实行“十统一”的种植规程开展服务。在服务标准上,明确了示范区水稻平均单产比大面积常规种植增产10%左右(邻田比谷),病虫危害损失率低于3%,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化肥使用量减少15%,秸杆综合利用率100%,产品质量达标率100%,农民满意度90%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四是明确落实工作职责。为强化项目的实施工作,区农业局成立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工作落实、监督检查等。还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并对供种、育秧、栽插、病虫防治、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秸杆综合利用等环节现场技术指导。相关专业化服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到位,效果显著。五是强化合同管理。实行双层合同管理,一是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专业服务组织签订水稻生产全程技术服务责任合同,明确服务范围、服务责任、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财政奖补标准及兑现办法等权利义务关系。二是由专业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农户)签订水稻生产全程承包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质量保证、收费标准、结算方式等权利义务关系。做到管理规范,责任明确,有据可依,避免纠纷。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平均亩产667.2公斤,比周边农户自己种植水稻平均亩增产14.2%,亩节本增收334.2元,户均增收1.9万元。同时,水稻种植水平、质量安全和生态效益明显趋好。目前全区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已推广到8000亩。 二、“十个统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统一供种。统一选择省主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其中汤农示范区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3和南粳5055,桥林示范区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和武运粳30。统一育秧。全部采用塑盘半基质无纺布覆盖育秧,科学开展苗床管理,减轻病虫危害,确保壮苗移栽。统一整地。采用大型机械深旋灭茬,翻埋秸杆,上水浸泡后精细整地,做到田面平实,利于水稻秧苗机械栽插。统一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全面推广麦茬秸秆全量还田。同时,在桥林街道林东村黄庄组马涛承包田试验秸秆田头就近集中堆沤制有机肥取得成功。统一机插。合理密植,定量栽插。采用六行高速机栽插,减少漏苗断行,做到适龄移栽,确保机插质量。根据品种特性和播栽期等确定适宜基本苗。统一配方施肥。根据目标产量(650-700公斤)、土壤供肥能力(土壤化验结果)和品种需肥特点等制定配方施肥方案,合理控制总氮量,协调氮、磷、钾肥配比,并对特殊田块、特殊苗情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局部僵苗田块配合水浆管理补施速效化肥、喷施叶面肥,促苗情转化。统一管水。两个示范区均配备专职管水员,根据水稻需水特性、秸秆还田后对水浆管理的要求、水稻群体动态及防病治虫等农事活动操作需要,合理灌排,适时适度露田,促进群体与个体协调生长。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示范区全面做到统一药剂配方、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施药方法,科学开展防治工作。统一收割。示范区水稻成熟后,由服务组织安排“久保田588”和“久保田688”机械收割。水稻收获后,用秸秆还田机粉碎秸秆全量还田。统一销售和加工。示范区稻谷收获后由服务组织统一销售。 初步成效: 1、实现了增产、节本和农民增收。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实现了增产,如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桥林街道林山等薄弱村,实施了1420亩以“十个统一”为内容的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水稻产量比周边田块平均高出14.6%,初步解决了水稻标准化生产和水稻种植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汤农示范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认为:由于合作社在示范区服务面积多,在买种子、农药、化肥时需求量大,价格优惠,每亩可节省投资50元,土地成方连片后,机械操作,既省时省力,又省油,每亩省50元,两样相加,等于每亩节省投资100元。对于服务对象农户来说,农民在交纳一定服务费后,由服务组织全程负责种植与管理,给农户带来了增收节本。桥林街道林东组村民卢才新说:去年,我把10亩地交给马涛专业合作社种植,享受到了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服务,每亩增产100斤以上,全年算帐,又增收2500多元。去年每亩水稻服务费交800元给专业组织,从种到收我都不管了,收获时直接在田间地头结算费用,一切就OK了,把稻子往家搬运。土地是自己的,交点钱让别人种管,收的粮食是自己的,这种服务的方式,老百姓容易接受,纷纷把地交给合作组织种植。 2、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全程社会化服务变常规农民培训为职业农民培训,变农技部门到户指导到到片指导,变定性指导到定量指导,变阶段指导到全程指导。由于承担水稻全程生产管理的专业服务组织能全面客观掌握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因而技术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更直接、更具体、更及时和更有效。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檀时龙反映:过去他们要向农民推广一个新品种和一项新技术,往往跑断腿、说破嘴、老百姓不愿种,现在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示范区直接引种、试验,成功后进行直接推广,省掉很多环节。去年通过示范区引进了省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武运粳23和南粳5055等,推广硬盘育秧、生物配肥、机插等新技术,推广良种良法比周边农民自己种植的稻田每亩增长14.2%,亩节本增收334.2元,户均增收达1.9万元。 3、提升了水稻种植整体水平。示范区有效地推广应用了麦茬秸秆全量还田肥水调控技术、机插秧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技术和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大型自走式植保施药机械和示范小型飞行器施药,提高防效和工效。摸索积累了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及农业技术有针对性的快速推广应用等方面经验。 4、提高了稻谷质量和农业生态环保安全。全程绿色生产,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和精准使用,农药包装物集中回收等,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据调查,示范区化肥使用量减少15%,肥料成本下降12.1%;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1%,农药成本下降8.5%,防效提高13个百分点。秸秆全量还田和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处理利用,简单易行,实现了全量利用和全面禁烧。 5、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农村劳力通过培训,成为服务组织的专业成员,就地打工;另一方面,水稻种、管、收等农忙时节,农村劳力也能安心在外面打工。两个示范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1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约100万元。 6、推动了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随着示范区服务面积的扩大,一些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在参与的同时开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实现为农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桥林街道林东组示范区服务合作社社长马涛认为:单凭自己的实力,没有能力购齐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机械,只有联合其他的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社平台大、资源广,可以实现机械、技术、良种等资源的共享,可以集体议价,降低种子、农药、化肥价格,承揽更多的机械服务,使自己的机械充分利用,保值增值。精细整理后的土地,机械收割、耕种、插秧等效率提高20%,并且节水,便于田间管理,亩均增产100斤以上,一季增收2万多元。 7、开展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探索。浦口区农业局局长罗潮海认为:现在一些地方推行的土地流转,如果流转规模大了,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工业化、城镇化吸纳不了这么多人,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流转给工商企业,出了风险连租金都无法收回;流转租金高了,会向非粮化、非农化发展,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而示范区一些社会化服务农业专业组织在经营中,土地权属不变,农户进退自由,深受欢迎,这种以服务为手段,在不流转土地的条件下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不但有效地解决了现阶段浦口粮食生产的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经营格局,而且更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提升水稻生产整体水平和持续增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12万亩水稻若能推广60%,可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这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的实现形式。 三、存在风险困难与建议 一是统一供种和统一育秧的风险比较大,种子质量、育秧技术和天气条件是决定全程社会化服务成败的最为关键之一。二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技术水平要求高,水稻品种、栽插质量、水肥管理、天气等都会影响到病虫害防治效果,是决定全程社会化服务成败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三是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现有机械装备水平难以满足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发展要求,而且严重缺少机械装备、生产资料和粮食贮存所需的库容。四是生产管理人员缺乏。水稻生产管理关键时期缺乏固定的、爱岗敬业、懂技术和年富力强的机防手等专业服务人员。五是参加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稻田集中连片程度和田块平整度不高,影响机械作业的质量和功效。 建议: 一是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生产单元不能过大。南京地区社会化服务单元应控制在3000亩以内,有利于生产组织管理,有利于降低生产运输成本。二是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责任风险大,特别是统一供种和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这两个环节受多重因素影响,难以把控。应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示范区的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确保稻种质量,同时支持服务组织建设育秧中心;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工作,提高测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现有农业保险基础上,增设农业社会化服务险种,或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风险基金。三是由于植保、插秧等大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季节性强、使用率低,投资回报期长。建议加大对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比例。四是加强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和职业农民的培育,提升农业专业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有基础、想干事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许可具备履约资格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优先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大对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培训,统一发证,持证上岗。五是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成方连片高标准配套沟、渠、路、桥、涵、闸,培肥地力,提高农田高产稳产能力,适应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六是建议稳步推进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的实力、装备能力、事业心、责任心、担当能力,以及农户的认可接受程度和农田连片规模化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着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成败。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确保成功,有条件的先试、先推;没条件的,创造条件,待条件具备,再逐步开展。 南京市、浦口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联合调查组2015年11月
浦口区去年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探索出了水稻生产“十统一”全程社会化服务生产经营模式,破解了农业生产者面临“两少”和“三难”(懂技术少、强劳力少和生产措施难落实、技术推广难到位、产量效益难提高)等难题,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欢迎。最近我们就这一课题到区农业局相关部门和桥林、汤泉等示范区进行了调研,听取了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代表意见以及群众的反映。我们认为,尽管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需要一些条件配套,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但它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在有条件的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应积极组织推广、完善、提高。 一、浦口区开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概况 近年来,浦口区粮食生产以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经营方式为主。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4.6万亩,而规模经营面积2.9万亩,占11.8%。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3.62万亩,平均亩产592.9公斤,亩产值1689.8元,全区稻谷总产8075.3万公斤,总产值23014.6万元。水稻种植品种多而杂,主推品种受影响,造成水稻成熟期不一致,从而影响整体产量水平的提高。同时,塑盘育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粗放、管理不到位,致使秧苗素质不高;此外,秸杆全量还田配套技术还不能全面指导到位,造成部分大田秧苗产生毒害,形成黄弱苗,甚至死苗。以及自然灾害预防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措施还不到位。 从事于农业生产者中的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青年人不愿种,老年人种不动”,懂技术少、强劳力少和生产措施难落实、技术推广难到位、产量效益难提高,生产上的“小而散”与现代农业“大而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针对上述现状,为了探索解决今后谁来种田,如何种田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等问题,2014年浦口区农业局在全面总结2013年全区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省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等各方意见后,立足区情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水稻生产“十统一”全程社会化服务实施方案,并在汤泉农场和桥林街道林东社区开展了示范区建设,总签约面积3356亩,其中汤泉农场示范区涉及农户28个,面积1936亩;桥林街道林东社区示范区涉及农户31个,面积1420亩。 为了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增产增效。一是精心遴选服务组织。围绕“四有一信”即有过硬的技术、有丰富的经验、有强烈的责任心、有先进齐全的生产装备和值得当地农民信赖的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组织来承担水稻全过程的生产与管理,来探索解决今后谁来种田的问题。通过综合比较,最终选定了南京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南京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南京浦口艾津植保专业合作社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组织,开展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工作。二是大力培育服务体系。区政府从政策上扶持,帮助服务组织解决资金缺乏、抵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服务利润低等困难,让其快速发展,提高服务能力。三是明确落实服务内容和标准。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和先进装备,以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为重点,实行“十统一”的种植规程开展服务。在服务标准上,明确了示范区水稻平均单产比大面积常规种植增产10%左右(邻田比谷),病虫危害损失率低于3%,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化肥使用量减少15%,秸杆综合利用率100%,产品质量达标率100%,农民满意度90%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四是明确落实工作职责。为强化项目的实施工作,区农业局成立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工作落实、监督检查等。还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并对供种、育秧、栽插、病虫防治、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秸杆综合利用等环节现场技术指导。相关专业化服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到位,效果显著。五是强化合同管理。实行双层合同管理,一是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专业服务组织签订水稻生产全程技术服务责任合同,明确服务范围、服务责任、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财政奖补标准及兑现办法等权利义务关系。二是由专业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农户)签订水稻生产全程承包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质量保证、收费标准、结算方式等权利义务关系。做到管理规范,责任明确,有据可依,避免纠纷。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平均亩产667.2公斤,比周边农户自己种植水稻平均亩增产14.2%,亩节本增收334.2元,户均增收1.9万元。同时,水稻种植水平、质量安全和生态效益明显趋好。目前全区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已推广到8000亩。 二、“十个统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统一供种。统一选择省主推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其中汤农示范区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3和南粳5055,桥林示范区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和武运粳30。统一育秧。全部采用塑盘半基质无纺布覆盖育秧,科学开展苗床管理,减轻病虫危害,确保壮苗移栽。统一整地。采用大型机械深旋灭茬,翻埋秸杆,上水浸泡后精细整地,做到田面平实,利于水稻秧苗机械栽插。统一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全面推广麦茬秸秆全量还田。同时,在桥林街道林东村黄庄组马涛承包田试验秸秆田头就近集中堆沤制有机肥取得成功。统一机插。合理密植,定量栽插。采用六行高速机栽插,减少漏苗断行,做到适龄移栽,确保机插质量。根据品种特性和播栽期等确定适宜基本苗。统一配方施肥。根据目标产量(650-700公斤)、土壤供肥能力(土壤化验结果)和品种需肥特点等制定配方施肥方案,合理控制总氮量,协调氮、磷、钾肥配比,并对特殊田块、特殊苗情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局部僵苗田块配合水浆管理补施速效化肥、喷施叶面肥,促苗情转化。统一管水。两个示范区均配备专职管水员,根据水稻需水特性、秸秆还田后对水浆管理的要求、水稻群体动态及防病治虫等农事活动操作需要,合理灌排,适时适度露田,促进群体与个体协调生长。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示范区全面做到统一药剂配方、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施药方法,科学开展防治工作。统一收割。示范区水稻成熟后,由服务组织安排“久保田588”和“久保田688”机械收割。水稻收获后,用秸秆还田机粉碎秸秆全量还田。统一销售和加工。示范区稻谷收获后由服务组织统一销售。 初步成效: 1、实现了增产、节本和农民增收。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实现了增产,如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桥林街道林山等薄弱村,实施了1420亩以“十个统一”为内容的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水稻产量比周边田块平均高出14.6%,初步解决了水稻标准化生产和水稻种植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汤农示范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认为:由于合作社在示范区服务面积多,在买种子、农药、化肥时需求量大,价格优惠,每亩可节省投资50元,土地成方连片后,机械操作,既省时省力,又省油,每亩省50元,两样相加,等于每亩节省投资100元。对于服务对象农户来说,农民在交纳一定服务费后,由服务组织全程负责种植与管理,给农户带来了增收节本。桥林街道林东组村民卢才新说:去年,我把10亩地交给马涛专业合作社种植,享受到了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服务,每亩增产100斤以上,全年算帐,又增收2500多元。去年每亩水稻服务费交800元给专业组织,从种到收我都不管了,收获时直接在田间地头结算费用,一切就OK了,把稻子往家搬运。土地是自己的,交点钱让别人种管,收的粮食是自己的,这种服务的方式,老百姓容易接受,纷纷把地交给合作组织种植。 2、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全程社会化服务变常规农民培训为职业农民培训,变农技部门到户指导到到片指导,变定性指导到定量指导,变阶段指导到全程指导。由于承担水稻全程生产管理的专业服务组织能全面客观掌握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因而技术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更直接、更具体、更及时和更有效。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檀时龙反映:过去他们要向农民推广一个新品种和一项新技术,往往跑断腿、说破嘴、老百姓不愿种,现在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示范区直接引种、试验,成功后进行直接推广,省掉很多环节。去年通过示范区引进了省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武运粳23和南粳5055等,推广硬盘育秧、生物配肥、机插等新技术,推广良种良法比周边农民自己种植的稻田每亩增长14.2%,亩节本增收334.2元,户均增收达1.9万元。 3、提升了水稻种植整体水平。示范区有效地推广应用了麦茬秸秆全量还田肥水调控技术、机插秧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技术和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大型自走式植保施药机械和示范小型飞行器施药,提高防效和工效。摸索积累了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及农业技术有针对性的快速推广应用等方面经验。 4、提高了稻谷质量和农业生态环保安全。全程绿色生产,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和精准使用,农药包装物集中回收等,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据调查,示范区化肥使用量减少15%,肥料成本下降12.1%;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1%,农药成本下降8.5%,防效提高13个百分点。秸秆全量还田和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处理利用,简单易行,实现了全量利用和全面禁烧。 5、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农村劳力通过培训,成为服务组织的专业成员,就地打工;另一方面,水稻种、管、收等农忙时节,农村劳力也能安心在外面打工。两个示范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1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约100万元。 6、推动了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随着示范区服务面积的扩大,一些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在参与的同时开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实现为农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桥林街道林东组示范区服务合作社社长马涛认为:单凭自己的实力,没有能力购齐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机械,只有联合其他的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社平台大、资源广,可以实现机械、技术、良种等资源的共享,可以集体议价,降低种子、农药、化肥价格,承揽更多的机械服务,使自己的机械充分利用,保值增值。精细整理后的土地,机械收割、耕种、插秧等效率提高20%,并且节水,便于田间管理,亩均增产100斤以上,一季增收2万多元。 7、开展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探索。浦口区农业局局长罗潮海认为:现在一些地方推行的土地流转,如果流转规模大了,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工业化、城镇化吸纳不了这么多人,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流转给工商企业,出了风险连租金都无法收回;流转租金高了,会向非粮化、非农化发展,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而示范区一些社会化服务农业专业组织在经营中,土地权属不变,农户进退自由,深受欢迎,这种以服务为手段,在不流转土地的条件下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不但有效地解决了现阶段浦口粮食生产的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经营格局,而且更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提升水稻生产整体水平和持续增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12万亩水稻若能推广60%,可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这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的实现形式。 三、存在风险困难与建议 一是统一供种和统一育秧的风险比较大,种子质量、育秧技术和天气条件是决定全程社会化服务成败的最为关键之一。二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技术水平要求高,水稻品种、栽插质量、水肥管理、天气等都会影响到病虫害防治效果,是决定全程社会化服务成败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三是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现有机械装备水平难以满足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发展要求,而且严重缺少机械装备、生产资料和粮食贮存所需的库容。四是生产管理人员缺乏。水稻生产管理关键时期缺乏固定的、爱岗敬业、懂技术和年富力强的机防手等专业服务人员。五是参加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稻田集中连片程度和田块平整度不高,影响机械作业的质量和功效。 建议: 一是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生产单元不能过大。南京地区社会化服务单元应控制在3000亩以内,有利于生产组织管理,有利于降低生产运输成本。二是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责任风险大,特别是统一供种和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这两个环节受多重因素影响,难以把控。应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示范区的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确保稻种质量,同时支持服务组织建设育秧中心;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工作,提高测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现有农业保险基础上,增设农业社会化服务险种,或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风险基金。三是由于植保、插秧等大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大、季节性强、使用率低,投资回报期长。建议加大对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比例。四是加强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和职业农民的培育,提升农业专业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有基础、想干事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许可具备履约资格的农业专业服务组织优先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大对从事农业生产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培训,统一发证,持证上岗。五是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成方连片高标准配套沟、渠、路、桥、涵、闸,培肥地力,提高农田高产稳产能力,适应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经营。六是建议稳步推进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的实力、装备能力、事业心、责任心、担当能力,以及农户的认可接受程度和农田连片规模化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着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成败。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确保成功,有条件的先试、先推;没条件的,创造条件,待条件具备,再逐步开展。
南京市、浦口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联合调查组2015年11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