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学习调研
浦口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调研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8/03/19
2016年7月浦口区作为全省首批、全市首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县(区),通过一年多来强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上半年,市、区“三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到区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与成效 浦口区耕地面积42.1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分别为7万亩和10万亩。近年来土地流转面积推动规模化经营比例超过了50%以上,这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倒逼作用。2016年7月全区开展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创建,重点突出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短板机具,使农机装备不断优化。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了25.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达882台,联合收割机282台,播种机789台,水稻插秧机644台,植保机2472台,秸杆还田机530台,粮食烘干机79台,粮食加工机械669台套。这些装备覆盖了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杆处理等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秸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全程机械化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带动了966个低收入户家庭水稻、小麦种植,每户减少生产成本1350元,户均增收达2150元,促进了低收入户劳动力转移1149人,增加工资性收入达2298万元。 1、实现了增产、节本和增收。永宁街道青山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高宗宝在调研中反映:当前粮食价格下降,成本上升,实施机械化生产,土地成方连片后,机械化操作,每亩降低了生产成本达50元,同时省力省时又省油,两样相加每亩节省投资100元,等于增收100元,尤其是精细整理后的土地,机械收割耕种,插秧等效率提高了20%,亩均增产100斤以上。桥林街道林东组村民卢才厚说得更直白,去年他家种了10亩水稻,按照往年请人工插秧2个人一天只能插2.5亩,要付工资200元,10亩至少要插4天,要付人工费800元,再加上每天管饭、烟、酒、招待费,每亩地最少需要200元,10亩水田要付2000元,这样总付费要化掉2800元,而机械插秧每亩收费80元,10亩只付800元,一个小时就能搞定,省时又省费。同时机械插秧,秧苗均匀,通风效果好,每亩可增长100斤以上,10亩田又增收了2500多元。 2、提升了种植整体水平。永宁街道友联村种植合作社社长许乃兵在座谈中反映:去年以来他种植1500亩水稻,应用了麦茬秸杆全量还田、机插秧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技术和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并运用示范小型飞行器施药,提高了防效和工效,种植的水稻与传统种植相比每亩增长14.2%,亩节本增收334.2元。特别是全程绿色生产,每亩化肥使用量减少15%,肥料成本下降12.1%;农药使用量减少21%,农药成本下降8.5%,防效提高13个百分点,秸杆全量还田,提高了稻谷质量和生态环保。 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桥林街道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马涛认为,推广全程机械化,他本人种植水稻1100亩,服务5个村组2200亩水稻、小麦、机械化种植与管理,农忙时节被服务的社员能安心在外面打工,每年共转移劳动力61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约100万元。 4、推动了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们普遍反映,在参与全程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单凭自己的实力,没有能力购齐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机械,只有抱团发展,优势互补,进行机械和技术等资源共享,才能承揽更多的机械服务,使自己的机械充分利用保值增值,扩大作业市场。 二、做法与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创建目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在南京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工作重点和建设目标并细化到各街道、村社区,形成了区、街道、村社三级联动创建机制。同时区农业局联合区财政局研究出台了《关于申报2016—2017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通知》、《浦口区2016—2017年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奖代补实施意见》等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进程,全区新增粮食生产相关机具200余台套,稻麦生产耕整地、植保、收获3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达到了100%;水稻机插率达91.67%;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达71.9%;秸杆还田率达72.5%;产地烘干能力达59.4%;小麦机播率达78%。若不考虑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在2015年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全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1%,增长约9个百分点,永宁、桥林街道、汤泉农场3个街场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2、找准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在省级400万元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市及区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资金1500余万元,秸杆综合利用资金近800万元,总资金投入达2700余万元,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杆综合利用等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突破,短腿明显拉长。一是产地粮食烘干能力建设提前完成目标计划。粮食烘干中心发展到16个,烘干机总吨位达1179吨,产地粮食烘干能力由示范区创建前的24.6%提升到59.4%,提前完成了既定建设目标,基本扭转了农业生产“望天收”的局面。二是高效植保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全区实施统防统治面积38.34万亩次,覆盖率达58.6%,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突破70%。三是水稻集中机械化育秧有新举措。示范推广大田和硬质地喷灌育秧新模式,有效化解了秧田育秧对秧板平整度要求高、精确控水难度大等矛盾,实现了育秧技术轻简化和水源利用高效化。 3、突出主体培育,提升服务能力。以规模经营促进经营主体发展,2016年,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项目的推进引导下,全区新增农机专业服务组织8家、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7家、农机化作业合作组织发展到72家,粮食规模种植面积达到4.71万亩,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粮食生产机具增量占全区增量的93%以上;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秸杆机械化还田等作业服务比重,分别占全区的90%、93%、98%、75%以上,成为粮食生产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同时,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根据生产时节,适时组织召开了新机具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小麦秸杆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水稻秸杆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等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5场次,参加现场观摩培训人数超260人次。此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其农机装备水平、规范化建设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等大幅提升。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2016年省级示范社;3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0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2016年水稻高产创建和全程社会化服务建设任务;19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区2016—2017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片区建设任务,扶持新建了农机库房6个,建设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粮食烘干中心10个,总吨位690吨。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保障。 4、狠抓示范引领,促进整体提升。加大指导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机械配置、技术路线、作业模式,率先打造一批模式优、机制好、效果佳的全程机械化亮点,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带动提高周边街道、社区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2016年上半年,浦口区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水稻“十统一”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建设,在桥林、永宁、星甸街道、汤泉农场等粮食主产街场,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片6个,总示范面积近2万亩。下半年,引导各街道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积极申报核心示范片区建设项目,示范片建设数量达到了19个,示范面积增加到3万亩,覆盖全区6个粮食主产街道和34个粮食主产村社,其中有10个村社(其中5个薄弱村)实现了整村推进,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的示范辐射引导,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创建的推进。 三、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存在的不足 一是农机推广难度大。多数农民渴望能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装备。但由于农机作业的收费较高,农业收益低,新机具成本回收慢,导致农民对新机具只是叫好不叫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机更新升级的进程。二是现行土地政策约束机械化进程。浦口区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地块小而零散,由于土地流转政策不到位,使得土地流转步伐不快,难成规模化,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正常发挥其效率。三是农机人才缺乏新鲜血液。突出表现是如今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60-70岁的老年人,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的人员年龄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机推广和培训中,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低。四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目前农业上还存在落实信贷、税费优惠政策不到位;农田水利、农机库棚、田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机生产、推广运用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还不到位等问题。 2、建议 一是成立农业机械服务公司。整合区内资源,依托农机大户、农机经销企业、专业农机服务组织等,牵头成立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实现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将一些规模小的农机户集聚起来,调剂余缺,开拓周边市场,实行机械维修统一、管理统一、社会服务标准统一,做到机械和技术等资源共享,承揽更多的服务,扩大作业市场,从而实现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要实现全区农业机械操作机手年青化、专业化,可由农业主管部门与农机校签订长期合作培训协议,按年度分批次开展培训,人员在低收入户和困难家庭子女中依据自愿原则进行选择,机手毕业后可优先到农机服务公司就职。三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坚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现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信贷、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资金投放、运作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农机库棚、田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优先流转,逐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同时,要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结合浦口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引导农民对承包土地开展有序流转形成规模化;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对全区丘陵地区和小而散地块实施有规划、有步骤、分区域高标准开发和改造,为后面进一步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南京市、浦口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联合调查组2017年11月
2016年7月浦口区作为全省首批、全市首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县(区),通过一年多来强力推进,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上半年,市、区“三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到区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与成效 浦口区耕地面积42.1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分别为7万亩和10万亩。近年来土地流转面积推动规模化经营比例超过了50%以上,这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倒逼作用。2016年7月全区开展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创建,重点突出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短板机具,使农机装备不断优化。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了25.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达882台,联合收割机282台,播种机789台,水稻插秧机644台,植保机2472台,秸杆还田机530台,粮食烘干机79台,粮食加工机械669台套。这些装备覆盖了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杆处理等六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秸杆机械化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全程机械化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带动了966个低收入户家庭水稻、小麦种植,每户减少生产成本1350元,户均增收达2150元,促进了低收入户劳动力转移1149人,增加工资性收入达2298万元。 1、实现了增产、节本和增收。永宁街道青山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高宗宝在调研中反映:当前粮食价格下降,成本上升,实施机械化生产,土地成方连片后,机械化操作,每亩降低了生产成本达50元,同时省力省时又省油,两样相加每亩节省投资100元,等于增收100元,尤其是精细整理后的土地,机械收割耕种,插秧等效率提高了20%,亩均增产100斤以上。桥林街道林东组村民卢才厚说得更直白,去年他家种了10亩水稻,按照往年请人工插秧2个人一天只能插2.5亩,要付工资200元,10亩至少要插4天,要付人工费800元,再加上每天管饭、烟、酒、招待费,每亩地最少需要200元,10亩水田要付2000元,这样总付费要化掉2800元,而机械插秧每亩收费80元,10亩只付800元,一个小时就能搞定,省时又省费。同时机械插秧,秧苗均匀,通风效果好,每亩可增长100斤以上,10亩田又增收了2500多元。 2、提升了种植整体水平。永宁街道友联村种植合作社社长许乃兵在座谈中反映:去年以来他种植1500亩水稻,应用了麦茬秸杆全量还田、机插秧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技术和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并运用示范小型飞行器施药,提高了防效和工效,种植的水稻与传统种植相比每亩增长14.2%,亩节本增收334.2元。特别是全程绿色生产,每亩化肥使用量减少15%,肥料成本下降12.1%;农药使用量减少21%,农药成本下降8.5%,防效提高13个百分点,秸杆全量还田,提高了稻谷质量和生态环保。 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桥林街道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马涛认为,推广全程机械化,他本人种植水稻1100亩,服务5个村组2200亩水稻、小麦、机械化种植与管理,农忙时节被服务的社员能安心在外面打工,每年共转移劳动力61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约100万元。 4、推动了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们普遍反映,在参与全程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单凭自己的实力,没有能力购齐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机械,只有抱团发展,优势互补,进行机械和技术等资源共享,才能承揽更多的机械服务,使自己的机械充分利用保值增值,扩大作业市场。 二、做法与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创建目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在南京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工作重点和建设目标并细化到各街道、村社区,形成了区、街道、村社三级联动创建机制。同时区农业局联合区财政局研究出台了《关于申报2016—2017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通知》、《浦口区2016—2017年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奖代补实施意见》等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进程,全区新增粮食生产相关机具200余台套,稻麦生产耕整地、植保、收获3个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达到了100%;水稻机插率达91.67%;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达71.9%;秸杆还田率达72.5%;产地烘干能力达59.4%;小麦机播率达78%。若不考虑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在2015年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全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1%,增长约9个百分点,永宁、桥林街道、汤泉农场3个街场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2、找准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在省级400万元项目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市及区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资金1500余万元,秸杆综合利用资金近800万元,总资金投入达2700余万元,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杆综合利用等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突破,短腿明显拉长。一是产地粮食烘干能力建设提前完成目标计划。粮食烘干中心发展到16个,烘干机总吨位达1179吨,产地粮食烘干能力由示范区创建前的24.6%提升到59.4%,提前完成了既定建设目标,基本扭转了农业生产“望天收”的局面。二是高效植保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全区实施统防统治面积38.34万亩次,覆盖率达58.6%,高效植保机械化水平突破70%。三是水稻集中机械化育秧有新举措。示范推广大田和硬质地喷灌育秧新模式,有效化解了秧田育秧对秧板平整度要求高、精确控水难度大等矛盾,实现了育秧技术轻简化和水源利用高效化。 3、突出主体培育,提升服务能力。以规模经营促进经营主体发展,2016年,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项目的推进引导下,全区新增农机专业服务组织8家、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7家、农机化作业合作组织发展到72家,粮食规模种植面积达到4.71万亩,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粮食生产机具增量占全区增量的93%以上;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秸杆机械化还田等作业服务比重,分别占全区的90%、93%、98%、75%以上,成为粮食生产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同时,强化技术培训指导,根据生产时节,适时组织召开了新机具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小麦秸杆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水稻秸杆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等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5场次,参加现场观摩培训人数超260人次。此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其农机装备水平、规范化建设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等大幅提升。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功入选2016年省级示范社;3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0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2016年水稻高产创建和全程社会化服务建设任务;19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区2016—2017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片区建设任务,扶持新建了农机库房6个,建设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粮食烘干中心10个,总吨位690吨。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保障。 4、狠抓示范引领,促进整体提升。加大指导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机械配置、技术路线、作业模式,率先打造一批模式优、机制好、效果佳的全程机械化亮点,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带动提高周边街道、社区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2016年上半年,浦口区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水稻“十统一”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建设,在桥林、永宁、星甸街道、汤泉农场等粮食主产街场,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片6个,总示范面积近2万亩。下半年,引导各街道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积极申报核心示范片区建设项目,示范片建设数量达到了19个,示范面积增加到3万亩,覆盖全区6个粮食主产街道和34个粮食主产村社,其中有10个村社(其中5个薄弱村)实现了整村推进,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的示范辐射引导,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创建的推进。 三、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存在的不足 一是农机推广难度大。多数农民渴望能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装备。但由于农机作业的收费较高,农业收益低,新机具成本回收慢,导致农民对新机具只是叫好不叫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机更新升级的进程。二是现行土地政策约束机械化进程。浦口区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地块小而零散,由于土地流转政策不到位,使得土地流转步伐不快,难成规模化,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正常发挥其效率。三是农机人才缺乏新鲜血液。突出表现是如今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60-70岁的老年人,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的人员年龄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机推广和培训中,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低。四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目前农业上还存在落实信贷、税费优惠政策不到位;农田水利、农机库棚、田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机生产、推广运用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还不到位等问题。 2、建议 一是成立农业机械服务公司。整合区内资源,依托农机大户、农机经销企业、专业农机服务组织等,牵头成立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实现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将一些规模小的农机户集聚起来,调剂余缺,开拓周边市场,实行机械维修统一、管理统一、社会服务标准统一,做到机械和技术等资源共享,承揽更多的服务,扩大作业市场,从而实现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要实现全区农业机械操作机手年青化、专业化,可由农业主管部门与农机校签订长期合作培训协议,按年度分批次开展培训,人员在低收入户和困难家庭子女中依据自愿原则进行选择,机手毕业后可优先到农机服务公司就职。三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坚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现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信贷、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资金投放、运作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动农田水利、农机库棚、田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优先流转,逐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同时,要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结合浦口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引导农民对承包土地开展有序流转形成规模化;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对全区丘陵地区和小而散地块实施有规划、有步骤、分区域高标准开发和改造,为后面进一步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南京市、浦口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联合调查组2017年11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