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聚焦扶贫攻坚 确保按期脱贫——溧水区精准扶贫情况调研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8/05/08    

  溧水作为茅山革命老区,老区人民是否能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意义重大,任务艰巨。2016年,溧水区委、区政府周密部署,举全区之力,组织脱贫攻坚战。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溧水区“十三五”时期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并精心组织实施。2017年,市区“三会”组织开展了对全区脱贫攻坚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溧水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民增收致富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全区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扶贫攻坚取得初步实效,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三农”基础。
  1、农民增收情况。2016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9.9元,同比增加1624.8元,增幅8.5%,在南京市并列第三。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达11470.2元,比上年增长9.9%,占全年收入的55.6%;二是经营性收入增幅减缓,达5672.2元,比上年增长6.2%,占全年收入的27.5%;三是财产性收入增长平稳,达1744元,比上年增长8.3%,占全年收入的8.4%;四是转移性收入增长持续,达1763元,比上年增长7.2%,占全年收入的8.5%。
  2、农村扶贫情况。我区共有低收入农户5945户、13099人,市级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38个、区级经济欠发达村10个、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4个。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帮扶范围扩大。在市级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将1382户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低收入人口,享受所有低收入户的待遇;增加10个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的经济欠发达村;将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和凤镇整体纳入连片欠发达地区。二是进度再加快。完成时间省里要求五年、南京市是四年,我区是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三是要求再提高。要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经过攻坚,2016年共有1666户、3220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脱贫率32.8%。12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村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脱贫率31.6%。
  二、脱贫攻坚举措
  1、加快发展,全面促农民增收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促增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区形成10多个面积上万亩、产值超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尤其是以五莓(梅)、茶叶、苗木为代表的经济林果、温氏鸡为代表的畜禽养殖、加州鲈鱼为代表的特种水产、普朗克为代表的有机农业等,农产品品类齐、质量好、效益高。其中,傅家边等地草莓、蓝莓、黑莓、青梅、杨梅等“五莓”形成品牌规模,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近10万元。
  (2)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增收。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并与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相结合,提升质量效益。全区有市级农家乐专业村7个,经营户近百户,规模农庄30余个。2015年成功申报并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2016年,共接待游客530余万人次,收入近4.5亿元;建成农村电商网店200多家,助农增收近千万元。通过举办溧水草莓文化节活动,宣传我区农业旅游资源,推介名特优稀农产品;借势溧水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通过免费品偿,让特产草莓融入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溧水草莓知名度。
  (3)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服务业、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培植就业岗位,增强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工资水平。全年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450人,减免培训费158.9万元。三是主动开展就业帮扶。2016年度共开展各类招聘会45场,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34人。
  (4)实施农民创业工程促增收。积极鼓励创业,建立创业培训指导中心,整合放大创业扶持政策,挖掘宣传农民创业典型,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引导更多农民模仿创业、集聚创业、集群创业。2016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46.5万元、“金陵惠农贷”超过3000万元、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3067万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5)深化农村改革促增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目前全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接近尾声,农民将赋予更多财产收益权。加大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度,引导成立集体股份合作社90多家,让农民享受村级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2014年在南京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成功组织土地流转类产权51笔、流转面积1.7万亩,成交金额14584.7万元;集体资产类产权22笔、成交金额2570.4万元;合计成交金额17155.1万元。
  (6)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促增收。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支农政策。2016年发放耕地保护补贴9413.95万元、耕地地力补贴3598.46万元、渔业成品油价格补贴2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补贴2100万元、农业保险总赔款1830.98万元。二是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计发标准每人每月由310元提高至345元,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每人每月由845元提高至946元。三是对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实行财政全额补助,2016年对3360名重度残疾人补助380万元。四是每年对年满70周岁的非财政供养人员(不含低保、五保户)和未享受企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发放一次性养老补贴,2016年共计发放2150万元。
  2、多策并举,聚焦对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面帮扶
  (1)落实结对帮扶,确保扶贫开发挂钩全覆盖
  通过结对帮扶,做到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三落实”。一是领导结对帮扶。9位市领导、31位区领导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二是机关部门结对帮扶。90个区级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资集团及企业与91个村(社区)结对, 31家市级企业挂钩17个行政村,做到行政村结对全覆盖。三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面开展全体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牵手帮扶,对市、区两级挂钩部门党员干部人数有限,没有落实帮扶责任人的低收入农户,由镇街进行兜底,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2)创新工作思路,稳定经济薄弱村收入来源
  一是实施开发式帮扶转化。统一为48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按成本价(含办证费用)购置区商旅集团建设的经营性物业,村均约100㎡,由商旅集团统一经营管理,每年按照市级经济薄弱村每村24万元、市级欠发达村及区级经济薄弱村每村19万元给付收益。二是加强经济薄弱村经费保障。在每村(社区)30万元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对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分别追加30万元和20万元。三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利用村两委改选时机,对不能胜任的村级班子进行调换,市区两级选派12名干部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四是突出区级统筹。在全省率先实施村干部报酬区级财政统筹、深入推进开发区与帮扶镇工业资源统筹、国资集团与帮扶镇共建新市镇和美丽乡村,推进土地资源、发展资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统筹。
  3、强化分类施策,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
  (1)发展生产带动一批。市区两级按照每人6000元标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帮助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入股镇街平台,提升其长效增收致富能力。
  (2)改革红利覆盖一批。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逐步提高低收入农户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开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受益程度。如对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中集体股形成的收益部分,在集中开发的涉农项目中财政补助部分可作为配股,允许适当计提量化给低收入农户,参加分红。
  (3)提供公共服务扶持一批。大力实施助学扶贫,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实施教育费用全额减免,并按照幼儿园1200元/年、小学1500元/年、初中和高中2000元/年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区级拿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提高因病因灾支出型家庭救助力度。
  (4)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就业帮助和产业扶持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保障体系,实施政策兜底扶贫。落实低保提标政策,每人每月7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50元。
  (5)社会力量帮扶一批。继续深化光彩事业、圆梦行动、春蕾计划等活动,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的帮扶济困,丰富落实国家扶贫日、春节等节日慰问活动。
  4、支持区“三会”工作、发挥区“三会”作用
  长期以来,溧水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溧水区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和溧水区扶贫开发协会,(简称溧水区“两会”)在老区经济开发和扶贫帮扶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在区政府出资支持下,又成立了区扶贫基金会(现简称“三会”),区“三会”也积极主动,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大局,投入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
  (1)为新一轮脱贫攻坚重点联系村实施帮扶
  重点联系一批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开展帮扶活动,是市、区“三会”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重点抓手,已实践多年。从2005年--2015年,在市“三会”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我区有原二个经济贫困村(白马大树下、永阳东山村)先后达到帮扶预期目标,目前都已进入中等发展以上水平。其他乡镇分会均选择一个帮扶对象参与当地政府的帮扶工作中。
  从2016年起,南京市“三会”和溧水区“三会”对欠发达村洪蓝镇陈卞村组织开展全面帮扶。一年多来,市、区“三会”坚持把推进开发式扶贫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从各村实际出发开展帮扶工作。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依靠重点联系村和村民的艰苦奋斗,一年多来,我区陈卞村的脱贫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陈卞村已于2016年底甩掉经济欠发达村的落后帽子。
  (2)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双扶双赢”工作,开展产业扶贫
  一是每年用省、市周转金220万元,帮扶19家农业经营主体,带动66户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二是每年用江苏省溧水农商行支持扶贫的600万元小额低息扶贫贷款,帮扶30余家企业,带动180多户户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三是区财政和市“三会”24万元贷款贴息,帮扶42家企业,除部分开展扶贫助学扶贫以外,还带动12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以上这三种方式总计(不含重复部分)帮扶8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或者企业,带动3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
  (3)扶贫与扶智并重
  一是依靠省、市“三会”和本区“三会”力量,积极开展助学扶贫工作。每年统筹省、市、区“三会”的助学资金10.4万元,对省溧中、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帮扶村列入贫困户档案证明的困难学生每人1000-2000元/年的帮助。每年助学资金为10万元左右,可常年为本区困难学生提供帮扶100名左右。二是抓技术、技能培训。2017年区“三会”与市“三会”联合,在洪蓝镇举办了一场150人参加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驾驶员免费培训工作在市计划外,还自己筹集资金,增加培训人员。
  (4)对低收入农户家庭发展项目给予直补帮扶
  为了更加精准扶贫,从2107年起,区“三会”开始探索扶贫工作的新的抓手,提出对低收入农户发展项目给予直接补贴的做法。只要是在册的低收入农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发展项目的条件和意愿,当年有投入,但是缺少启动资金的,经认定后,给予3000元的直接补贴。全年计划帮扶30-50户低收入农户。2017年各镇分会上报25户,区“三会”会同镇分会负责人逐一上门核实,对照标准认定了15户,并且预付了部分帮扶资金。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求严,难度大,时间紧。我们在调研时发现,确实有一些好的项目,如:和风镇吴村桥村民赵春保投入7万多元,租赁6亩多土地,新建蔬菜大棚;朱荣生,投资8万元,新建养鸡场,等等。问题是有的是低收入农户找对了,但是在发展项目上当年没有新的投入,有的是下面对具体要求不了解,符合条件的项目没有选上来。对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完善和改进。
  三、存在问题
  1、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虽然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帮扶力度加大,但受自身技能和经济波动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增收、农村扶贫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农民增收依然是全区富民工作的难点和短板,面临很多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
  (1)农民一产经营性增收难度加大。一是面临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挤压”。 2016年由于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加上阴雨天气稻谷品质受到影响,稻谷价格较低,而农业用工、土地流转、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和价格持续走高。二是农业靠天收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去年我区遭遇特大洪水,农业受灾严重。三是畜禽养殖行业受到疫情与治污等因素影响,全区畜禽存栏大幅下降,短期内养殖户减收明显。
  (2)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空间有限。一方面农村劳力转移已经很充分,未能转移的多为年老体弱、身体残障、技能缺失的群体。另外,现在实体经济运行困难,一些企业用工减少,甚至裁员降薪,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倒闭,农民工资性收入上涨空间有限。
  (3)农民创业收入增速放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以及互联网经济对传统店面的冲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到创业难度加大,认为项目难找、摊子难守、资金难融、风险加大、收益下降。
  (4)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份额不大。近几年,尽管我区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积极改革探索,也有了较大突破,但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总量小,差距大,而且这其中很大一块是征地拆迁带来的不稳定的收入。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土地、房屋等产权融资变现尚有障碍,加上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社区股份改革动力不足,带给农民的红利不多。
  (5)村级集体留用地政策尚未出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征地拆迁越来越多,但全省没有制定征地拆迁后村集体留用地政策,村集体经济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共享受益不够。
  2、受扶村集体经济发展自身动力不足,返贫风险大
  虽2016年起,经过全区对48个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组织了全覆盖的整村帮扶。在多种政策与做法的全力的支持下,收效明显,当年就有12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稳定收入达到了100万元以上,实现了脱贫目标,脱贫率31.6%,总体而言,在帮扶政策和区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全区48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在区委、区政府精心组织下,通过举全区之力全面开展脱贫攻坚,通过政策帮扶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也依靠所在村的努力,提前一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目标是可实现的。问题是,这些村的自身发展能力,发展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旦失去各种帮扶措施的支持,与已经实现较好稳定增长的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先进村相比,相对落后的状况难以扭转,返贫风险仍较高。
  3、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突出
  目前,全区因病因残致贫的有4596户,占总户数的77%,每年医疗、陪护等支出费用巨大,尽管新农合报销比例不断提高,但由于有些重大疾病费用不在报销范围,在区外就医报销比例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据测算,目前在区级医院就医个人自付比例在45%左右,区外医院就医个人自付比例高达60%左右,大病保险二次报销比例也有限,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这部分困难群体将是我们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四、几点建议
  我区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充分证明党和政府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决策时完全正确的。为此,我们对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1)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产出能力,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我们目前实现建设投资与政策帮扶资金相比,资金缺口大基层负担太重。
  (2)研究制定休闲农业用地政策,保障要素供给。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最大瓶颈就是土地要素的保障问题,建议省级层面从实际出发,研究出台可操作的休闲旅游农业用地保障政策。
  (3)制定村级集体用地政策,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为了给村级经济发展留有更多和更广阔的空间,建议制定省级村级集体留用地政策,合理确定留用地安排比例, 可采取折算货币补偿、安排留用地、等价置换房屋等多种方式兑现留用地指标,同时,加强留用地规划布局,明确办理选址用地和用地报批手续,确保留用地政策的落地落实。
  2、继续重视对脱贫村的持续帮扶
  (1)重中之重,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不动摇。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更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和难度,及时检查督促,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真正把《溧水区“十三五”期间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从蓝图变成现实。
  (2)对提前完成脱贫目标的帮扶村,帮扶政策和支持力度在“十三五”时期不提前退出。以巩固扶贫成果,确保稳定发展,并向更高水平迈进。真正缩小与先进村的差距。
  (3)继续重视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变化与帮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长期存在的必然现象。在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实现后,提前研究对今后出现的相对贫困现象和人口制定新的制度和帮扶政策。
  3、设立救助资金,确保特殊人群小康路上不掉队
  为有效应对低收入农户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南京市设立了低收入农户急重病灾救助资金,溧水区也设立了农村支出型家庭救助资金,用来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但省里还没有,建议省级设立低收入农户急重病灾救助专项资金,确保这部分特殊人群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南京市、溧水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
经济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联合调查组
2017年11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