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学习调研
精准识别科学谋划 统筹打好组合拳 ——六合区精准脱贫攻坚情况调查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8/07/11
六合是南京江北的门户,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和1个镇。作为传统郊县,农业大区,六合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144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中涉农的有113个,农村人口近50万人,是南京市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既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为深入了解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对六合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攻坚基本情况及政策路径的设计 1、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2016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六合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9507户,19185人(按2015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标准)。市认定我区经济薄弱村20个,欠发达村32个。在此基础上,区追加认定相对欠发达村10个。北部山区的冶山街道、竹镇镇和马鞍街道原马集片区被市确认为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从任务量来看,被帮扶农户村居数量均占全市的1/4,帮扶任务全市最重。从致贫原因来看,农户主要是因病、因残、因突发事件,丧失劳动能力、缺少专业技能,片区和村居主要是交通区位偏僻,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产业支撑。 2、做好政策路径的精心设计。根据市统一要求,结合六合实际,我区出台了《六合区“十三五”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制定了全区“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企业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相对欠发达村)”活动方案。为充分切断村集体经济的“穷”根,变单纯依赖外部“输血”,为扩大自身“造血”功能。明确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即“强村重在产业物业,富民重在创业就业”,对贫困村脱贫重在念好增加集体收入的“产业经”,为低收入农户谋划铺好奔向小康的“致富路”。同时发挥干群扶贫攻坚的“凝聚力”,用好有助脱贫的“内外力”,打好脱贫增收的“组合拳”。街镇围绕“一户一策”、“一村一法”梳理低收入农户、帮扶村脱贫路径,以及欠发达片区发展重点,并细化了具体工作方案。 3、认真搞好扶贫目标的精细分解。按照全市“2332”(即2016年脱贫转化20%的低收入农户和帮扶村,2017年、2018年各转化30%、2019年转化20%,2020年做好巩固提升、总结完善)的目标分解要求,指导街镇把目标任务细分到村、到户。各街镇、各部门按照“一户一策”、“一村一法”的要求,全面落实脱贫举措,协调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脱贫转化低收入农户2438户,4989人,分别占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口的25.6%和26%;2016年稳定性收入突破100万元的帮扶村有18个(其中市定帮扶村14个),占帮扶村总数的29%,超额完成了全年的脱贫转化目标任务。 二、扶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 1、围绕“三个类型”,在帮扶村分类发展上出实拳。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产业特色不明显是62个帮扶村集体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脱贫转化的关键举措在于找准症结,根据村级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类型,增加稳定性收入。 (1)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升“造血”功能。金牛湖街道马头山村位于金牛湖景区和横梁的“e”田园项目之间,拥有马头山和山间水库等自然资源。该村制定了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种、养及旅游等产业规划,通过在马头山种植1000亩杏树,放养10000只土鸡,培育一批农家乐专业户,建设南京最大的杏花观赏基地等举措,打造集赏千亩杏花,摘满园杏果,捉跑山土鸡,品农家美食于一体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目前已种下的400多亩杏树苗成活率达90%,已葱郁成林,有望明年挂果量产,1000多只跑山鸡也已逐渐上市。在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村两委又把目光锁定到农副产品销售上,以村集体名义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马头山绿色农副产品销售网络门店,特色品牌“马头山人”商标已设计完成进入申报注册程序,在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的同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村里还多次组织蔬菜,大米等农产品赴南京中央门街道多个社区进行展售,既扩大了马头山绿色农产品影响,又培育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龙池街道刘林村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2017年发展100亩蓝莓,80亩蔬菜钢棚,120亩食用菌,300亩西瓜。逐步加大集体经济实力。 (2)资产重组,补足“气血”,多举措并举,加速帮扶村转化。新一轮帮扶采取街镇自主实施和区级统筹实施两种方式。一是金牛湖、马鞍两个街道共计21个帮扶村集中帮扶资金自主建设标房、社区综合服务大楼和写字楼,区级在土地出让金区内留成,基础设施配套、白蚁防治等规费上予以支持和减免。目前金牛湖街道实施的标房已完成备案,进入地质勘探阶段;马鞍街道实施的写字楼项目正在等待招拍挂,社区服务大楼正在办理土地征用划拨手续。二是冶山、横梁、龙袍、程桥、竹镇等五个街镇共计41个帮扶村统筹在六合新城统一购置南京六合新区建设发展公司名下商业用房,区级参照第三方评估价按照1:0.4的比例进行让利配套(28.6%),5个街镇共计购置门面房122间,9147.9m2,评估总价1.56亿元,其中:帮扶资金9500万元,街镇自筹1645万元,区级配套4415万元。目前门面房已经陆续交付到街镇,街镇正在组织招租工作,截止2017年9月中旬,122间门面房已发包108间8126m2,发包收入841万元/年,5个街镇41个村平均每村20万元年收入,高于约定保底分红47%。同时根据街镇上报数据已发包的108间门面房租赁评估底价为595.79万元,实际发包价格高于评估底价245.21万元,平均溢价率41.2%。门面房的溢价分为三个档次,主要与选址有关,选房过程中各街镇都是反复比选,以程桥、冶山两个街道最好,平均溢价率分别为96.47%和83.29%。。 (3)充分挖掘资源,发展特色经营,夯实欠发达片区产业基础。极力跳出“就扶贫谈扶贫,越扶越贫”的工作怪圈,把扶贫开发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相结合,增强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打造大扶贫的工作格局。立足绿色发展,帮助欠发达片区围绕生态链打造产业链,实施31个欠发达片区关键节点工程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加快培育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引导他们围绕休闲农庄、家庭农场、民宿、农业电商等富民产业就业创业,目前全区已发展休闲农庄近60个,家庭农场657家,农家乐190户,民宿床位近700张。对于5个规划有空间,用地有指标,发展有支撑的帮扶村,转换发展思路,开展特色经营。程桥街道服务池杉林湿地公园等重点建设项目,组织帮扶村集中土地,帮扶资金等资源成立南京古棠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与扬子国投合作开发旅游项目,4个帮扶村将帮扶项目资金、资源折合1300万元入股公司,按照8%年收益保底分红,每年可稳定增加各收益村20多万元收入。 2、瞄准“三个靶向”实施“四保五小”,在农户脱贫增收上下功夫。为低收入农户摆脱贫困,走出困境既是扶贫攻坚的出发点,也是各项扶贫措施的落脚点。把5179名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作为工作重点,开展扶持就业,促进创业和帮助入股“三个靶向”进行专项帮扶。2016年以来,面向52个市定帮扶村(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2546名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开展试点,通过街镇和村居公益性购岗,优先安排低收入人口从事保洁、保安、保养、保绿等“四保”工作,安置低收入人口1082人,鼓励低收入农户从事小门面、小作坊、小运输、小商贩、小规模种养等五小行业创业,扶持低收入农户创业407户。其主要方式有: (1)通过公益购岗,解决就地脱贫问题。竹镇乌石村郑家富家中妻子脑梗,老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在部队服役,通过公益购岗从事村保洁,每年可得保洁工资7200元,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龙池街道刘林村安排低收入户赵秀兰照顾孤寡老人(94岁)刘素华生活起居,每年可增加2万元的收入。安排纯农贫困户卜献花在村部进行保洁,每年可增加1.2万元收入。全区通过公益购岗安置低收入人口864人(户),有效的缓解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脱贫问题。 (2)实施“五小”措施,帮助低收入农户创收增收。鼓励低收入农户从事五小行业创业,是扶持低收入农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干力所能及的事,自力更生创收增收,走出贫困境地。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实行一户一策。乌石村农户窦成青原是瓦工,不慎工伤致残,村里为他募款购买苗猪配给饲料,在家搞起了小养殖,目前猪肥膘壮,预计到年底卖猪收入可达2万元,窦成青多年的苦脸终于有了笑容。刘林村周志云双腿残疾,行走不便,妻子出走,母亲患癌村里安排他开了个小门店,既解决了村民购买日用品的问题,又为其解决了贫困问题。全区已扶持低收入人口294名(以户为单位统计)。 (3)拓宽就业门路,为低收入农户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党员干部响应“双带”号召,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渠道,推荐低收入农户在街镇工业园区,农业企业、挂钩帮扶企业就近灵活就业,安置低收入人口1232人。以竹镇巴布洛生态谷为例,该公司正常用工300人左右,其中来自金磁、烟墩等周边村居住的低收入农户35人,低收入农户仅务工收入每人每年可达1.5万元以上。针对短期内难以通过帮助就业、创业扶持的低收入人口,在强化培训,提高就业、创业技能的同时,选择有稳定收入、有市场前景、有带动能力的合作经济组织,利用3000元/人的财政扶持资金帮助入股,帮助156名低收入人口入股获得分红收入。 3、开展挂钩帮扶。把党的温暖,社会的救助送到贫困户的心间。动员和组织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挂钩帮扶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106个市区部门、93个企业以及近8000名党员干部与62个帮扶村、4430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在2016年10月17日第三个全国扶贫日期间,深入开展把足迹印在扶贫路上——“三到村”、“三到户”活动,市区领导率先垂范,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对接,挂钩企业积极响应,截止2017年春节前落实帮扶项目59个、资金1200多万元,到农户走访并送去慰问金188.67万元,区扶贫基金会共收到社会捐助220万元。区财政局结对帮扶程桥街道桂花村在摸清低收入农户的情况后,由领导带头组织了45名干部职工与其中的26户贫困户结了“亲”,自发捐款2万多元,准备了米、油、衣物及现金红包等,以“一对一”拜访的方式走村入户,与贫困户促膝交谈倾听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细致谋划,增强信心,努力改善生活,走出贫困。 三、存在问题 1、淡化弱化扶贫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存在几种思想倾向,一是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收,贫困问题也会自然而然解决;二是认为农村已经逐步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口生活已经有了保障,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了;三是认为扶贫开发工作年年喊,年年抓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从而把这项工作当作常规工作看待。 2、财政投入有待进一步整合。对于各类项目资金投入欠发达片区和低收入农户集中区域需要配套,在申报各个条口项目时,由于片区及帮扶村基础条件差、配套能力弱,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省市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存在“马太效应”。 3、主导产业与低收入农户的链接机制不够紧密。当前街镇都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预留给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创业机会有限,对低收入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强。 4、基础设施仍然需要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北部欠发达片区长期以来都是市、区帮扶投入的重点区域,但帮扶投入的输血并未逆转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等要素向热点地区集聚形成的失血效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 5、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还比较低。虽然这几年六合区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从整体上看,扶贫工作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这种“一头热”的现状也助长了少数低收入农户等、靠、要的思想。 四、工作建议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觉得目前扶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在既往努力的基础上,必须再接再厉,奋力拼搏,加大工作力度,以确保取得实效,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以片区为主战场,强化外部持续投入。继续将竹镇、马鞍、冶山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强化街镇层面的扶持力度整合各类资源、项目向片区倾斜。 2、以产业为支撑,夯实绿色经济基础。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绿色经济,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城镇等,打造夯实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鼓励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手中的住房宅基地等资源活起来。既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又解决就地就近城镇化问题。同时打通产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3、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找准增收切入点。低收入农户层面,要强化技能培训力度,坚决落实富民重在就业创业的思路,推进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创业;帮扶村层面,要拓宽自有稳定性收入来源,盘活自身资产资源,发展物业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村居利用自有资源开展村集体自主经营试点。 4、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保障,解决最低层农户保障问题。实行区、街、村三级联动,集中力量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行路难问题。加大财政转移力度,通过扩大就业保障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切实将低收入农户中无就业能力,无增收渠道的农户保障起来。 南京市、六合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联合调查组 2017年11月
六合是南京江北的门户,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和1个镇。作为传统郊县,农业大区,六合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144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中涉农的有113个,农村人口近50万人,是南京市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既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为深入了解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对六合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攻坚基本情况及政策路径的设计 1、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2016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六合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9507户,19185人(按2015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标准)。市认定我区经济薄弱村20个,欠发达村32个。在此基础上,区追加认定相对欠发达村10个。北部山区的冶山街道、竹镇镇和马鞍街道原马集片区被市确认为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从任务量来看,被帮扶农户村居数量均占全市的1/4,帮扶任务全市最重。从致贫原因来看,农户主要是因病、因残、因突发事件,丧失劳动能力、缺少专业技能,片区和村居主要是交通区位偏僻,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产业支撑。 2、做好政策路径的精心设计。根据市统一要求,结合六合实际,我区出台了《六合区“十三五”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计划》,制定了全区“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企业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相对欠发达村)”活动方案。为充分切断村集体经济的“穷”根,变单纯依赖外部“输血”,为扩大自身“造血”功能。明确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即“强村重在产业物业,富民重在创业就业”,对贫困村脱贫重在念好增加集体收入的“产业经”,为低收入农户谋划铺好奔向小康的“致富路”。同时发挥干群扶贫攻坚的“凝聚力”,用好有助脱贫的“内外力”,打好脱贫增收的“组合拳”。街镇围绕“一户一策”、“一村一法”梳理低收入农户、帮扶村脱贫路径,以及欠发达片区发展重点,并细化了具体工作方案。 3、认真搞好扶贫目标的精细分解。按照全市“2332”(即2016年脱贫转化20%的低收入农户和帮扶村,2017年、2018年各转化30%、2019年转化20%,2020年做好巩固提升、总结完善)的目标分解要求,指导街镇把目标任务细分到村、到户。各街镇、各部门按照“一户一策”、“一村一法”的要求,全面落实脱贫举措,协调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脱贫转化低收入农户2438户,4989人,分别占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户数和人口的25.6%和26%;2016年稳定性收入突破100万元的帮扶村有18个(其中市定帮扶村14个),占帮扶村总数的29%,超额完成了全年的脱贫转化目标任务。 二、扶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 1、围绕“三个类型”,在帮扶村分类发展上出实拳。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产业特色不明显是62个帮扶村集体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脱贫转化的关键举措在于找准症结,根据村级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类型,增加稳定性收入。 (1)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升“造血”功能。金牛湖街道马头山村位于金牛湖景区和横梁的“e”田园项目之间,拥有马头山和山间水库等自然资源。该村制定了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种、养及旅游等产业规划,通过在马头山种植1000亩杏树,放养10000只土鸡,培育一批农家乐专业户,建设南京最大的杏花观赏基地等举措,打造集赏千亩杏花,摘满园杏果,捉跑山土鸡,品农家美食于一体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目前已种下的400多亩杏树苗成活率达90%,已葱郁成林,有望明年挂果量产,1000多只跑山鸡也已逐渐上市。在积极谋划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村两委又把目光锁定到农副产品销售上,以村集体名义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马头山绿色农副产品销售网络门店,特色品牌“马头山人”商标已设计完成进入申报注册程序,在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的同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村里还多次组织蔬菜,大米等农产品赴南京中央门街道多个社区进行展售,既扩大了马头山绿色农产品影响,又培育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龙池街道刘林村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2017年发展100亩蓝莓,80亩蔬菜钢棚,120亩食用菌,300亩西瓜。逐步加大集体经济实力。 (2)资产重组,补足“气血”,多举措并举,加速帮扶村转化。新一轮帮扶采取街镇自主实施和区级统筹实施两种方式。一是金牛湖、马鞍两个街道共计21个帮扶村集中帮扶资金自主建设标房、社区综合服务大楼和写字楼,区级在土地出让金区内留成,基础设施配套、白蚁防治等规费上予以支持和减免。目前金牛湖街道实施的标房已完成备案,进入地质勘探阶段;马鞍街道实施的写字楼项目正在等待招拍挂,社区服务大楼正在办理土地征用划拨手续。二是冶山、横梁、龙袍、程桥、竹镇等五个街镇共计41个帮扶村统筹在六合新城统一购置南京六合新区建设发展公司名下商业用房,区级参照第三方评估价按照1:0.4的比例进行让利配套(28.6%),5个街镇共计购置门面房122间,9147.9m2,评估总价1.56亿元,其中:帮扶资金9500万元,街镇自筹1645万元,区级配套4415万元。目前门面房已经陆续交付到街镇,街镇正在组织招租工作,截止2017年9月中旬,122间门面房已发包108间8126m2,发包收入841万元/年,5个街镇41个村平均每村20万元年收入,高于约定保底分红47%。同时根据街镇上报数据已发包的108间门面房租赁评估底价为595.79万元,实际发包价格高于评估底价245.21万元,平均溢价率41.2%。门面房的溢价分为三个档次,主要与选址有关,选房过程中各街镇都是反复比选,以程桥、冶山两个街道最好,平均溢价率分别为96.47%和83.29%。。 (3)充分挖掘资源,发展特色经营,夯实欠发达片区产业基础。极力跳出“就扶贫谈扶贫,越扶越贫”的工作怪圈,把扶贫开发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相结合,增强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打造大扶贫的工作格局。立足绿色发展,帮助欠发达片区围绕生态链打造产业链,实施31个欠发达片区关键节点工程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加快培育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引导他们围绕休闲农庄、家庭农场、民宿、农业电商等富民产业就业创业,目前全区已发展休闲农庄近60个,家庭农场657家,农家乐190户,民宿床位近700张。对于5个规划有空间,用地有指标,发展有支撑的帮扶村,转换发展思路,开展特色经营。程桥街道服务池杉林湿地公园等重点建设项目,组织帮扶村集中土地,帮扶资金等资源成立南京古棠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与扬子国投合作开发旅游项目,4个帮扶村将帮扶项目资金、资源折合1300万元入股公司,按照8%年收益保底分红,每年可稳定增加各收益村20多万元收入。 2、瞄准“三个靶向”实施“四保五小”,在农户脱贫增收上下功夫。为低收入农户摆脱贫困,走出困境既是扶贫攻坚的出发点,也是各项扶贫措施的落脚点。把5179名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作为工作重点,开展扶持就业,促进创业和帮助入股“三个靶向”进行专项帮扶。2016年以来,面向52个市定帮扶村(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2546名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开展试点,通过街镇和村居公益性购岗,优先安排低收入人口从事保洁、保安、保养、保绿等“四保”工作,安置低收入人口1082人,鼓励低收入农户从事小门面、小作坊、小运输、小商贩、小规模种养等五小行业创业,扶持低收入农户创业407户。其主要方式有: (1)通过公益购岗,解决就地脱贫问题。竹镇乌石村郑家富家中妻子脑梗,老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在部队服役,通过公益购岗从事村保洁,每年可得保洁工资7200元,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龙池街道刘林村安排低收入户赵秀兰照顾孤寡老人(94岁)刘素华生活起居,每年可增加2万元的收入。安排纯农贫困户卜献花在村部进行保洁,每年可增加1.2万元收入。全区通过公益购岗安置低收入人口864人(户),有效的缓解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脱贫问题。 (2)实施“五小”措施,帮助低收入农户创收增收。鼓励低收入农户从事五小行业创业,是扶持低收入农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干力所能及的事,自力更生创收增收,走出贫困境地。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实行一户一策。乌石村农户窦成青原是瓦工,不慎工伤致残,村里为他募款购买苗猪配给饲料,在家搞起了小养殖,目前猪肥膘壮,预计到年底卖猪收入可达2万元,窦成青多年的苦脸终于有了笑容。刘林村周志云双腿残疾,行走不便,妻子出走,母亲患癌村里安排他开了个小门店,既解决了村民购买日用品的问题,又为其解决了贫困问题。全区已扶持低收入人口294名(以户为单位统计)。 (3)拓宽就业门路,为低收入农户扩大就业渠道。鼓励党员干部响应“双带”号召,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渠道,推荐低收入农户在街镇工业园区,农业企业、挂钩帮扶企业就近灵活就业,安置低收入人口1232人。以竹镇巴布洛生态谷为例,该公司正常用工300人左右,其中来自金磁、烟墩等周边村居住的低收入农户35人,低收入农户仅务工收入每人每年可达1.5万元以上。针对短期内难以通过帮助就业、创业扶持的低收入人口,在强化培训,提高就业、创业技能的同时,选择有稳定收入、有市场前景、有带动能力的合作经济组织,利用3000元/人的财政扶持资金帮助入股,帮助156名低收入人口入股获得分红收入。 3、开展挂钩帮扶。把党的温暖,社会的救助送到贫困户的心间。动员和组织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挂钩帮扶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106个市区部门、93个企业以及近8000名党员干部与62个帮扶村、4430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在2016年10月17日第三个全国扶贫日期间,深入开展把足迹印在扶贫路上——“三到村”、“三到户”活动,市区领导率先垂范,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对接,挂钩企业积极响应,截止2017年春节前落实帮扶项目59个、资金1200多万元,到农户走访并送去慰问金188.67万元,区扶贫基金会共收到社会捐助220万元。区财政局结对帮扶程桥街道桂花村在摸清低收入农户的情况后,由领导带头组织了45名干部职工与其中的26户贫困户结了“亲”,自发捐款2万多元,准备了米、油、衣物及现金红包等,以“一对一”拜访的方式走村入户,与贫困户促膝交谈倾听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细致谋划,增强信心,努力改善生活,走出贫困。 三、存在问题 1、淡化弱化扶贫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存在几种思想倾向,一是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收,贫困问题也会自然而然解决;二是认为农村已经逐步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口生活已经有了保障,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了;三是认为扶贫开发工作年年喊,年年抓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从而把这项工作当作常规工作看待。 2、财政投入有待进一步整合。对于各类项目资金投入欠发达片区和低收入农户集中区域需要配套,在申报各个条口项目时,由于片区及帮扶村基础条件差、配套能力弱,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省市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存在“马太效应”。 3、主导产业与低收入农户的链接机制不够紧密。当前街镇都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预留给低收入农户的就业创业机会有限,对低收入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强。 4、基础设施仍然需要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北部欠发达片区长期以来都是市、区帮扶投入的重点区域,但帮扶投入的输血并未逆转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等要素向热点地区集聚形成的失血效应,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 5、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还比较低。虽然这几年六合区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从整体上看,扶贫工作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这种“一头热”的现状也助长了少数低收入农户等、靠、要的思想。 四、工作建议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觉得目前扶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在既往努力的基础上,必须再接再厉,奋力拼搏,加大工作力度,以确保取得实效,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以片区为主战场,强化外部持续投入。继续将竹镇、马鞍、冶山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强化街镇层面的扶持力度整合各类资源、项目向片区倾斜。 2、以产业为支撑,夯实绿色经济基础。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绿色经济,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城镇等,打造夯实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等产业。鼓励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手中的住房宅基地等资源活起来。既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又解决就地就近城镇化问题。同时打通产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以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3、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找准增收切入点。低收入农户层面,要强化技能培训力度,坚决落实富民重在就业创业的思路,推进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创业;帮扶村层面,要拓宽自有稳定性收入来源,盘活自身资产资源,发展物业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村居利用自有资源开展村集体自主经营试点。 4、以完善公共服务为保障,解决最低层农户保障问题。实行区、街、村三级联动,集中力量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行路难问题。加大财政转移力度,通过扩大就业保障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切实将低收入农户中无就业能力,无增收渠道的农户保障起来。
南京市、六合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联合调查组 2017年11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