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乡村振兴
/ 产业帮扶
老促会帮我圆了绿色“小康梦”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07
我叫司徒福顺,溧水区和凤镇一位山村青年农民,能够有今天家中有小车、城里有住房、银行有存款的幸福生活,我从心里感谢党的富民好政策,感谢市、区老促会帮我圆了绿色“小康梦”。 16年前,高考落榜后的我不甘心留守山村耕种“责任田”,走出村庄,加入了和凤驻无锡郊区种菜卖菜的千余“菜农大军”行列,在蔬菜“闯业田”,一干就是10个年头。夫妻俩种菜卖菜,不说人生地不熟历尽的千辛万苦,有了小孩一家三口住在菜地旁简易的工棚里,风吹雨打常常天空下大雨,棚内水汪汪,更惦念家中的年迈母亲和亲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在无锡郊区种菜卖菜的岁月,积累了种菜技术,熟悉了蔬菜交易行情,也鼓足了“钱袋子”,每当一天的劳累后进入梦乡,总是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种菜创业增收。 好梦成真。6年前,时任溧水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沈银保,带领区、镇人大代表,专程前来无锡和凤菜农基地视察调研。他乡见亲人,亲情格外浓。随团视察的时任和凤镇人大主席团副主席兼和凤镇老促会主任王杏保,边动员我们驻无锡郊区的和凤菜农返回家乡种菜创业,边回到家乡向区镇人大递交了鼓励和支持外出菜农返乡发展菜园子议案和建议。 2009年的春天,我会同省劳模、和凤镇驻无锡菜农服务部党支部书记路晓华,带领13家在无锡种菜卖菜的菜农,率先回到和凤,在区老促会、农工委、农业局等部门的关心下,申报成立了全区第一家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凤镇党委、政府一路广开“绿灯”,优先在和凤镇现代农业园区,安排2000余亩农田给华成合作社创建大棚蔬菜基地,我和爱人租赁了120亩大棚蔬菜。从此,开始了家乡蔬菜创业之路。 市区老促会帮我科技兴菜。好蔬菜要有好品种,回到家乡种菜的第二年,为了改变单一的青菜、罗卜等传统菜种,区老促会主动与市老促会联系,把金陵科技大学“五老”科技专家魏猷刚、刘卫东等专家,请到我的大棚蔬菜基地手把手地教我培育新品种,在他们指导下,共同研发的“早春苗”填补了溧水地区蔬菜苗季节性培育“空白”,种植的西红柿、辣椒等新品种,反季节上市领“鲜”一步,每公斤卖价比同类常规蔬菜价高1.2元。区老促会副会长王槐义,是原县农业局农艺师,不请自来多次到我的蔬菜大棚,面对面传授蔬菜病虫害防治和生物肥药使用技术,确保了我种植的蔬菜成为无公害蔬菜,卖到了好价钱。 市区老促会帮我开发新市场。好蔬菜更要有好销路。大棚蔬菜面积越种越大,蔬菜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改变传统的“提篮小卖”和“摆摊设点”销售方式,2014年3月,区老促会副秘书长徐建明联系市老促会和有关部门,给我解决了30万元贴息贷款,设立了全区第一家蔬菜“田头市场”。记得刚买回一台套先进的快速农残检测设备,遇到操作技术难题,镇蹲点指导的“五老”科技志愿者,通过区老促会请来原区农业局检测中心主任、“五老”科技专家马红娟,及时赶到我的蔬菜检验室传授检测技术,并且与我聘请的一名就业大学生“师徒结对”,传、帮、带指导检测技术。扶上马送一程。2015年10月1日开始,我所在的华成合作社开展“华成蔬菜进社区”业务,我负责广成、水岸康成等5个社区居民的蔬菜配送,遇到找不到临时摆放蔬菜点的难题,区老促会全体人员出动,帮助我与5个社区居委会联系,解决了蔬菜配送固定的临时摆放点。 四两拨千斤。回乡创业6个年头,我在市、区老促会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帮扶下,夫妻俩年平均种菜卖菜的收入在50万元左右,安置打工的21名低收入农户和就业大学生,人均年均收入5万元左右,通过发展菜园子、服务菜篮子,共同圆好了蔬菜产销绿色“小康梦”。 (溧水区“两会”)
我叫司徒福顺,溧水区和凤镇一位山村青年农民,能够有今天家中有小车、城里有住房、银行有存款的幸福生活,我从心里感谢党的富民好政策,感谢市、区老促会帮我圆了绿色“小康梦”。 16年前,高考落榜后的我不甘心留守山村耕种“责任田”,走出村庄,加入了和凤驻无锡郊区种菜卖菜的千余“菜农大军”行列,在蔬菜“闯业田”,一干就是10个年头。夫妻俩种菜卖菜,不说人生地不熟历尽的千辛万苦,有了小孩一家三口住在菜地旁简易的工棚里,风吹雨打常常天空下大雨,棚内水汪汪,更惦念家中的年迈母亲和亲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在无锡郊区种菜卖菜的岁月,积累了种菜技术,熟悉了蔬菜交易行情,也鼓足了“钱袋子”,每当一天的劳累后进入梦乡,总是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种菜创业增收。 好梦成真。6年前,时任溧水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沈银保,带领区、镇人大代表,专程前来无锡和凤菜农基地视察调研。他乡见亲人,亲情格外浓。随团视察的时任和凤镇人大主席团副主席兼和凤镇老促会主任王杏保,边动员我们驻无锡郊区的和凤菜农返回家乡种菜创业,边回到家乡向区镇人大递交了鼓励和支持外出菜农返乡发展菜园子议案和建议。 2009年的春天,我会同省劳模、和凤镇驻无锡菜农服务部党支部书记路晓华,带领13家在无锡种菜卖菜的菜农,率先回到和凤,在区老促会、农工委、农业局等部门的关心下,申报成立了全区第一家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凤镇党委、政府一路广开“绿灯”,优先在和凤镇现代农业园区,安排2000余亩农田给华成合作社创建大棚蔬菜基地,我和爱人租赁了120亩大棚蔬菜。从此,开始了家乡蔬菜创业之路。 市区老促会帮我科技兴菜。好蔬菜要有好品种,回到家乡种菜的第二年,为了改变单一的青菜、罗卜等传统菜种,区老促会主动与市老促会联系,把金陵科技大学“五老”科技专家魏猷刚、刘卫东等专家,请到我的大棚蔬菜基地手把手地教我培育新品种,在他们指导下,共同研发的“早春苗”填补了溧水地区蔬菜苗季节性培育“空白”,种植的西红柿、辣椒等新品种,反季节上市领“鲜”一步,每公斤卖价比同类常规蔬菜价高1.2元。区老促会副会长王槐义,是原县农业局农艺师,不请自来多次到我的蔬菜大棚,面对面传授蔬菜病虫害防治和生物肥药使用技术,确保了我种植的蔬菜成为无公害蔬菜,卖到了好价钱。 市区老促会帮我开发新市场。好蔬菜更要有好销路。大棚蔬菜面积越种越大,蔬菜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改变传统的“提篮小卖”和“摆摊设点”销售方式,2014年3月,区老促会副秘书长徐建明联系市老促会和有关部门,给我解决了30万元贴息贷款,设立了全区第一家蔬菜“田头市场”。记得刚买回一台套先进的快速农残检测设备,遇到操作技术难题,镇蹲点指导的“五老”科技志愿者,通过区老促会请来原区农业局检测中心主任、“五老”科技专家马红娟,及时赶到我的蔬菜检验室传授检测技术,并且与我聘请的一名就业大学生“师徒结对”,传、帮、带指导检测技术。扶上马送一程。2015年10月1日开始,我所在的华成合作社开展“华成蔬菜进社区”业务,我负责广成、水岸康成等5个社区居民的蔬菜配送,遇到找不到临时摆放蔬菜点的难题,区老促会全体人员出动,帮助我与5个社区居委会联系,解决了蔬菜配送固定的临时摆放点。 四两拨千斤。回乡创业6个年头,我在市、区老促会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帮扶下,夫妻俩年平均种菜卖菜的收入在50万元左右,安置打工的21名低收入农户和就业大学生,人均年均收入5万元左右,通过发展菜园子、服务菜篮子,共同圆好了蔬菜产销绿色“小康梦”。
(溧水区“两会”)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