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曾经的贫困村种出“溧和大米”走上致富路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1/06/10    

1.jpg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南京市溧水区东屏街道和平村,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平坦通畅,道路两旁翠绿的田地一望无际,远处的小山丘连绵起伏。

多年来,丘陵山区的和平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人居分散、土地撂荒、无法耕种,发展一直较为缓慢。2016年和平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只有36万元,是市级经济薄弱村。如今,村集体稳定性收入达280万元,粮油产业做大做强,创立了“溧和大米”品牌,农民增收致富,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集中居住,拆掉31个居住点

和平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屏街道北端,与句容接壤,地广人稀,全村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859户,2380人。和平村下辖10个自然村,居住点却有36个,居住分散,不利于管理。“自然村经家边,300人,居住点不少于10处,三五户就是一个居住点,一个小村庄。”2015年底,和平村党总支书记经邵武一上任,就开始筹划村民集中居住事宜,他说,“要改变现状,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就是要拆迁、土地复垦、连片种植、扩大粮油种植规模。”

经过四年的发展,和平村拆掉基础设施落后,居住分散的31个居住点,总拆迁450户。目前只剩下夏家边、喜家边、王岗等5个自然村,5个居住点。经过拆迁,覆盖70%的低收入户和50%的低保户家庭,不仅改变群众生活条件,还聚集土地,增加耕地面积达800亩,更利于连片发展。

产业兴旺,承包村里所有粮油种植

全村一半居住点被拆,村民搬离,农田种植怎么办?于是经绍武在2017年成立合作社,将村民所有粮油种植田地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统一种植。2018年经绍武发现光种植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利益,又成立了东屏街道和平村农民综合社,以耕种、加工、包装和出售为一体,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目前全村已有5000亩土地流转到综合社,将一亩田折合为1股,实现土地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最终从收益中分红。“一亩田收入在1000元左右,去掉农资、收割、人工成本等,所剩无几。”和平村村民说,将土地流转收益没有减少,还省时省力,做其他的工作。经绍武说,“全村农户土地流转费,加上分红等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

在综合社的厂房内,十几米高的烘干设备映入眼帘,另一侧便是稻谷脱壳机器,厂房中间摆放着包装好的大米,数台大型耕种机械停放在旁边。和平村在综合社上总投资达1000多万元,还设立生产和加工两个独立厂房,达1800平方米。

2018年创立了“溧和大米”品牌,如今在市场上卖到10元/斤,主要销往溧水城区、南京市以及上海等地。今年和平村不仅有水稻,还有油菜、小麦、黄豆等,种植面积达4000亩,预计年收入500万元,盈利将超过100万元。“目前综合社雇佣工人有三四十名,每年给工人发工资就有100多万元。”经绍武说。

今年65岁的低收入户赵显荣,身体较差,没有工作,其妻子陈栋子是一家三口主要劳动力,34岁的儿子赵小伢智力肢体二级残废,无劳动能力,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陈栋子。

“我家6.38亩土地入股了综合社,每年拿到流转费有三四千。”赵显荣说,“综合社成立后,妻子就在社内打打零工,每年可以拿到8000元左右。”另外,赵显荣家拆迁后得到三十几万的补贴,以及部分安家过度费等,现在一家居住在位于东屏街道的安置房内,摘掉“贫困”帽子。

整村推进,5个自然村高标准建设

“天翻地覆,几年不回家路都不认识了。”刚从外地回来的和平村村民说。在喜家边,白墙黛瓦错落有致,黑色柏油路通往家家户户,门前种上五颜六色的花草,村庄边上便是满山遍野的花卉绿植,长势喜人,青翠欲滴。

 

“主干道村村通,全部‘黑色化’,铺上柏油路,只要车能进的路,都安装上路灯。”经绍武介绍,村里村外道路全覆盖,目前已经安装700盏路灯,今年将再加密100盏。

铺下的是路,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据悉,和平村是东屏街道唯一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村,目前和平村的5个自然村中,有2个示范村、1个宜居村、2个提升村。

(溧水老区扶贫“三会”东屏街道分会供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