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乡村振兴
/ 社会帮扶
扶贫先扶志 脱贫需自强 ——石湫街道三星村李平户脱贫典型案例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1/06/11
溧水区石湫街道三星村位于石湫街道南侧,为市级欠发达村,该行政村下辖7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678户、2492人,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9户、43人。长期以来,该村部分低收入农户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精神消极、内生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给脱贫攻坚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落实好、发展好“脱贫攻坚”精神,帮助低收入农户摆脱经济及发展滞后的“帽子”,在石湫街道党工委的精心指导与安排部署下,三星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围绕“三个靶向”扶持政策,以扶持创业为核心,多角度精准施策,推动该村低收入农户率先于2017年年底实现全部脱贫。“扶志”、“兜底”同步推进,筑牢脱贫发展根基在溧水区石湫街道三星村周塔村,有一位46岁的困难户叫李平,其妻王崇美,43岁。2003年,李平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肢体二级残疾,失去了重体力劳动能力,家里仅靠其妻子王崇美务农为生。再加上其子求学,其母年迈,李平一家“捉襟见肘”,生活十分艰难,其妻王崇美也萌生了丢下李平带着孩子回老家的念头。三星村委干部通过农户信息摸排与实地走访了解,决定集中力量对李平一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宣传,扶贫更需扶志。扶贫干部首先找到李平妻子王崇美,通过“面对面”交谈,主动了解夫妻二人生活难处,并向其宣传党的扶贫利好政策;此外,村委干部通过“讲好”脱贫先进事例,帮助王崇美重拾生活信心,树立“穷而有志”、“穷则思变”、“穷需更勤”的观念,从思想上“稳住”王崇美,消除她“打道回府”的消极心态,进而稳固李平的家庭。对口帮扶,保障基本生活。2015年7月,村委干部帮助李平一户申请了低保,2016年3月由李平本人申请,经过民主评议、公示、上级扶贫办审核审批,李平一户被纳入南京市市定标准低收入农户,其儿子被一并纳入教育补助对象。“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三星村村委干部清楚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李平的家庭困难,实现脱贫增收,不能光靠对口帮扶与慰问,只有通过扶持就业创业,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才能实现持久增收和真正脱贫。对此,2016-2018年三星村累计向李平发放了6000元的扶持创业补助资金,力争做到“既授人与鱼,又授人与渔”。选好路子 盘活闲置资源。2016年3月起,村委干部多次走访李家,了解夫妻二人的生产技能与产业发展取向,并实地考察了村庄周边经营环境与条件(恰逢三星村2016年宁高新通道及跨湖大桥施工建设),结合主客观因素,村两委干部最后敲定帮助王崇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厨艺技能。同年5月,在村委会的协调帮助下,李平夫妇投入7600元在周塔村湖边工地旁边,租用了一个集装箱。简单布置以后,一个临时小吃部就开起来了。因赶上“好时机”,小吃部的生意还挺红火,李平也能在小吃部里从事部分力所能及的轻体力活,一家人日子也跟着“暖”了起来。安全生产 经营规范有道。2016年底,为避免影响石臼湖加固工程建设,夫妻二人于2017年2月将小吃部搬迁至明觉轻轨站附近的张家山山坡上。随着小吃部运营逐渐稳定,三星村村党总支书记黄世双、村会计王贤顺、联系人赵玉婷多次向李平夫妇普及和解释生产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以及风险防范等相关知识。同年6月,李平向石湫工商分局提出申请,工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现场勘查,帮助安排厨房设施及卫生功能配套,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按规定领取营业执照、卫生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从此夫妻二人“小吃部”步入安全生产、合法经营轨道。创新举措 稳定增收渠道。2020年受疫情影响,李平夫妻二人的小吃部陷入了半年停业期。村两委走访时,建议李平放宽思路,大胆实践,探索拓展餐饮业务:一是利用2020年村级施工建设项目较多的优势,主动联系施工队伍,开展餐饮配送服务;二是利用三星村临“石臼湖”的地理优势,生态圈养“老鹅”,发展农家菜特色。节假日,南京市内外到石臼湖观光天空之境的游客和回村人员,慕名前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以及教育扶智、创业扶持,既拔李平一户思想之沉疴,又确保李平一户脱贫之稳定。据统计,李平户实现了自2015年家庭人均收入6605元,到2017年家庭人均收入11943.86元的飞跃,并完成了年均收入(2017年至今)稳定在1.3万左右的蜕变,真正实现了脱贫的“摘帽”、“拔根”。(溧水老区扶贫“三会”石湫街道分会供稿)
溧水区石湫街道三星村位于石湫街道南侧,为市级欠发达村,该行政村下辖7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678户、2492人,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9户、43人。长期以来,该村部分低收入农户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精神消极、内生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给脱贫攻坚带来了一定困难。
为了落实好、发展好“脱贫攻坚”精神,帮助低收入农户摆脱经济及发展滞后的“帽子”,在石湫街道党工委的精心指导与安排部署下,三星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围绕“三个靶向”扶持政策,以扶持创业为核心,多角度精准施策,推动该村低收入农户率先于2017年年底实现全部脱贫。
“扶志”、“兜底”同步推进,筑牢脱贫发展根基
在溧水区石湫街道三星村周塔村,有一位46岁的困难户叫李平,其妻王崇美,43岁。2003年,李平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肢体二级残疾,失去了重体力劳动能力,家里仅靠其妻子王崇美务农为生。再加上其子求学,其母年迈,李平一家“捉襟见肘”,生活十分艰难,其妻王崇美也萌生了丢下李平带着孩子回老家的念头。三星村委干部通过农户信息摸排与实地走访了解,决定集中力量对李平一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加强宣传,扶贫更需扶志。扶贫干部首先找到李平妻子王崇美,通过“面对面”交谈,主动了解夫妻二人生活难处,并向其宣传党的扶贫利好政策;此外,村委干部通过“讲好”脱贫先进事例,帮助王崇美重拾生活信心,树立“穷而有志”、“穷则思变”、“穷需更勤”的观念,从思想上“稳住”王崇美,消除她“打道回府”的消极心态,进而稳固李平的家庭。
对口帮扶,保障基本生活。2015年7月,村委干部帮助李平一户申请了低保,2016年3月由李平本人申请,经过民主评议、公示、上级扶贫办审核审批,李平一户被纳入南京市市定标准低收入农户,其儿子被一并纳入教育补助对象。
“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三星村村委干部清楚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李平的家庭困难,实现脱贫增收,不能光靠对口帮扶与慰问,只有通过扶持就业创业,挖掘其自身发展潜力,才能实现持久增收和真正脱贫。对此,2016-2018年三星村累计向李平发放了6000元的扶持创业补助资金,力争做到“既授人与鱼,又授人与渔”。
选好路子 盘活闲置资源。2016年3月起,村委干部多次走访李家,了解夫妻二人的生产技能与产业发展取向,并实地考察了村庄周边经营环境与条件(恰逢三星村2016年宁高新通道及跨湖大桥施工建设),结合主客观因素,村两委干部最后敲定帮助王崇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厨艺技能。同年5月,在村委会的协调帮助下,李平夫妇投入7600元在周塔村湖边工地旁边,租用了一个集装箱。简单布置以后,一个临时小吃部就开起来了。因赶上“好时机”,小吃部的生意还挺红火,李平也能在小吃部里从事部分力所能及的轻体力活,一家人日子也跟着“暖”了起来。
安全生产 经营规范有道。2016年底,为避免影响石臼湖加固工程建设,夫妻二人于2017年2月将小吃部搬迁至明觉轻轨站附近的张家山山坡上。随着小吃部运营逐渐稳定,三星村村党总支书记黄世双、村会计王贤顺、联系人赵玉婷多次向李平夫妇普及和解释生产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以及风险防范等相关知识。同年6月,李平向石湫工商分局提出申请,工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现场勘查,帮助安排厨房设施及卫生功能配套,及时办理相关手续,按规定领取营业执照、卫生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从此夫妻二人“小吃部”步入安全生产、合法经营轨道。
创新举措 稳定增收渠道。2020年受疫情影响,李平夫妻二人的小吃部陷入了半年停业期。村两委走访时,建议李平放宽思路,大胆实践,探索拓展餐饮业务:一是利用2020年村级施工建设项目较多的优势,主动联系施工队伍,开展餐饮配送服务;二是利用三星村临“石臼湖”的地理优势,生态圈养“老鹅”,发展农家菜特色。节假日,南京市内外到石臼湖观光天空之境的游客和回村人员,慕名前来就餐的人络绎不绝。
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以及教育扶智、创业扶持,既拔李平一户思想之沉疴,又确保李平一户脱贫之稳定。据统计,李平户实现了自2015年家庭人均收入6605元,到2017年家庭人均收入11943.86元的飞跃,并完成了年均收入(2017年至今)稳定在1.3万左右的蜕变,真正实现了脱贫的“摘帽”、“拔根”。
(溧水老区扶贫“三会”石湫街道分会供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