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浦口扶贫动态 第9期(总9期)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0/09/03    

凝心聚力谋发展 再接再励谱新篇

  近年来,浦口区残联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牢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时代使命,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主动担当作为,使浦口区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得到增强。2017年以来的三年,区残联先后获得“全市残联工作有功单位”、“江苏省‘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圆满完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体系目标创建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制度保障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区委、区政府,各街道(场)党委、政府科学谋划和推进残疾人小康、“两个体系”和长效机制等建设。区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将涉及本部门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列入部门工作规划。提高残疾人事业的公益性,社会各类组织利用自身资源,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助残服务运行模式。

  构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将残疾人的普法宣传教育纳入区“七五”普法规划。建立与各级人大、政协定期联系的沟通机制,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浦口区困难残疾人家庭临时救助管理办法》等政策,切实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

  构建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共享平台。成功举办残疾人运动会、残障人士文艺汇演、国际残疾人日活动、特奥日活动、文化活动周等品牌特色活动。向国家队和省队输送了李倩(四届全国残奥会乒乓球冠军)、张宗越(五届全国特奥会篮球队冠军)等优秀残疾运动员。

  二、落实普惠特惠政策,构建科学保障体系

  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保障体系。我区现有持证残疾人10466人,依据《南京市残疾人保障实施办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近7000人次。投入500多万元为8200人次三、四级残疾人办理养老、医疗保险,为所有持证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全区残疾人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在城市道路停车泊位免费停车2小时,免费游览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采取普惠加特惠政策给予残疾人特殊扶持,对全区165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调查,掌握致贫原因,落实帮扶政策,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为3590名贫困残疾人发放春节慰问金305万元。实现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并对7—14岁听力言语、视力、孤独症、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开展免费康复服务。对精神残疾人进行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障。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与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签订《重点人群个性化精准康复服务协议》,为100名残疾人定制“个性化康复服务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康复训练评估等工作。实施15年免费特殊教育政策,并对高中以上残疾学生实施补助奖励,设立“浦口区特殊教育关爱基金”。

  三、助推两大引擎建设,促进残疾事业发展

  就业空间不断拓展。以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牢固树立“适合残疾人的培训才是最好的培训”,从残疾人的实际能力出发,坚持残疾人就业与残疾人特长相结合,近年来,共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28场次,培训残疾人450人次,新增就业残疾人216人。以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为目的,出台《浦口区残疾人自主创业帮扶方案》,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意识,对有志向、有计划、有项目的残疾人创业给予扶持,鼓励残疾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34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发放创业帮扶奖励金10.8万元。以推动残疾人之家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兜底政策,江浦等五个街道现已全面完成残疾人之家建设任务,累计实现托养残疾人数183人,与爱心企业合作开展帆布包制作、纸制品加工、密封圈制作等辅助性劳动项目,累计实现辅助性就业96人,同时为200人次的残疾人及其亲属提供就业和居家就业服务,组织各类文体活动70多场次。今年,区残联从残疾人实际需求出发,整合基层服务资源,因地制宜推动残疾人之家向社区延伸,拟建设10个社区(村)残疾人之家,打通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康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打造残疾人康复中心全类别康复体系,投入330万元累计康复救助0—14岁残疾儿童249人次,确保康复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被中残联确定为全人发展观项目试点机构(全国仅3家)。改造提升现有的社区康复服务站,打造残疾人“20分钟康复服务圈”。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巩固推进“江苏省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示范样板户”建设成果,投入130多万元,为652户困难残疾家庭做好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为600多名残疾人适配轮椅、盲杖、拐杖、助听器、假肢等辅具,满足残疾人多样化无障碍改造需求。

  四、持续增加资金投入,提升为残服务能力

  提升残疾人自治组织服务能力。指导、联合区有关协会围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携手区慈善总会、区扶贫协会实施“百万提升工程”,出台《关于支持残疾人服务机构“百万提升工程”建设发展意见》专门文件,每年投入一百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改善残疾人服务机构硬件设施、项目创新、管理提升等,加快桥林街道、江浦街道“菜鸟驿站”项目选址、招投标手续、硬件配备等相关工作,完成星甸街道残疾人辅助性加工就业项目中期评估。

  优化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利用“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对每一笔惠残资金实行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到残疾人身上。建成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有效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残疾人工作信息化服务能力增强,信息共享范围扩大。圆满完成全区10509名残疾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任务。

  加快残疾人事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中心组学习和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为契机,每周开展学习例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学促干,增强残疾人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建立健全行风监督机制,加强窗口规范化管理,规范服务内容和程序,强化文明礼仪,严禁推诿、辱骂服务对象,依法依规办事,树立残疾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提升社会公信力,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残疾人事业人才队伍。 

(区残联)

博爱至上 善举暖心

  2019年,区扶贫协会和区慈善总会在南京市浦口区特殊教育学校启动免费午餐公益项目,让全校110多名残疾孩子吃上了健康营养、高标准的爱心午餐。一顿优质午餐,一个营养鸡蛋,一瓶加钙牛奶,一份香甜水果,让孩子们多年的梦想成为现实。区扶贫协会和区慈善总会研究制定了2019-2023年五年计划,每年支持30万元,实施免费午餐公益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残疾孩子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帮助残疾孩子拥有了更加快乐温暖的校园生活。

  家长们多次表达谢意,一致表示,免费午餐公益项目传递的是爱心,是希望,更是力量;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让家庭对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了希望。特校教职员工们心存感恩,认为区扶贫协会和慈善总会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关爱呵护残疾孩子,用无私的博爱善举弹奏和谐的音符。此举虽为小善,实属大爱。

  为了让残疾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真正做到残而不废,自食其力,切实满足学生的职业教育需求,为残疾孩子的学业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区扶贫协会和区慈善总会将投入30万元,帮助学校改造100平米的职业训练基地,建设符合残疾孩子职业教育学习和训练的高标准中式厨房。与此同时,还积极支持学校引进深圳喜憨儿洗车中心项目,实现了课堂教学、实操训练、岗前培训有机统一的目标要求,为残疾孩子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技能知识基础,深受社会各界的称赞。

(区特殊教育学校)

坚持医、康、教融合 进一步提高康复品质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进程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往往与残疾相伴而生,残疾人是特殊的贫困群体。作为精准扶贫中难啃的“硬骨头”,残疾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为进一步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浦口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从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出发,坚持“扶智”和“扶志”两手抓,让所有类别的残疾儿童接受合适的康复训练和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同时,建立创业就业辅导机制,满足残疾人多种就业服务的需求,真正实现“康复一人,幸福全家”的目的。

  浦口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南京市残联第一家具有医疗资质的区级残疾人综合康复服务机构。康复中心致力于为各类残障人士提供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区康复、职业康复等综合性康复服务。现已取得南京市0-14岁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一级康复机构、浦口区民政局AAAA级社会组织、南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浦口区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南京脑科医院医疗联合体单位等资质。2018年3月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通过中残联评审,被选为江苏省残联系统唯一获得国家社区康复示范项目试点机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近年来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①为600多名儿童提供医疗、教育等康复服务,2019年共收治120多名儿童,其中有20多名儿童转入普通学校就读。②与上级残联部门共同制定浦口区特惠政策,对浦口户籍低保、低保边缘户、重残、一户多残、以老养残家庭的儿童,免费进行康复训练。③区慈善总会、区扶贫协会和区残联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康复机构硬件和软件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升工作,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一、坚持精准康复

  为了落实残疾人“人人有康复”,康复中心准确掌握辖区内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状况,通过残疾人康复需求评估,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安排残疾人接受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康复服务,同时做好信息管理,提升残疾人生存和发展能力,助力残疾人脱贫奔小康。

  1、社区康复。康复中心负责区内残疾人建档和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为五大类残疾人开展康复服务、转介,辅具适配服务。并在全力保障区内残疾人获得康复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覆盖面,将全区所有在训残疾儿童和周边地区的残疾人吸纳进来,为他们开展家庭签约医生医疗服务和康复指导训练服务。

  2、远程医疗。康复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研发残疾人康复服务APP。残疾人安装APP后,就可以在手机上预约医疗、康复、辅具租借等申请,界面会自动提示服务项目供残疾人选择。对于手机操作不便的老年人,可以开通电话服务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残疾人实现“居家康复”。

  3、入户无障碍改造。康复中心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纳入工作目标,根据各类别残疾人的残疾状况、需求与居住环境,一户一策进行环境改造与提升。除修建坡道、平整地面等改造外,还在厨房、卫生间以及卧室等重点区域提升卫生、生活条件,如安装护理床,升降桌,助行器等,既解决了残疾人的出行无障碍问题,又切实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二、着力提高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

  许多残疾儿童由于父母缺乏康复的相关知识和专业人员的咨询与引导,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间,白白花掉了大量的治疗费用,甚至因此负债累累,最终致贫。康复中心着力普及“早发现,早治疗”的康复观,扩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范围,让每一个残疾孩子接受适合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育负担。

  1、全类别儿童康复服务。康复中心引进了物理治疗师(PT)、言语治疗师(ST)、作业治疗师(OT)等多学科专业康复治疗师,为低视力儿童提供视能训练和感知觉训练;为佩戴人工耳蜗的儿童提供言语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提供矫形支具和肢体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筛查、教育康复训练和言语康复训练。目前成为省内首个实现集肢体、智力、精神、低视力、言语五大类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区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2、医教结合,“一人一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的目标要求,采用“一人一案”的医、康、教模式,即一人一目标、一人一课程、一人一课表。由主任医师带领评估,立足“生活能自理、生存有技能、生命有价值”的康复目标对症下药,实施个别化教育和康复技能训练,促使每个残疾儿童在认知、运动、语言、社交、生活自理等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医、康、教”融合。

  三、实现“康复一人,幸福一家”目标

  在传统的认识里,一个人残疾了就相当于“没用了”,需要整个家庭将其养起来,残疾的那个人将会成为家庭的“累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残疾人就业技能的培训是保障贫困残疾人脱贫的重要环节,也是残疾人维持生计的重要内容。

  1、建设户外拓展训练基地,提升综合技能。针对残疾儿童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缺乏的实际情况,康复中心计划建设新的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引入美术、音乐、体能、烹饪、陶艺、农活等课程,帮助残疾儿童提高各项生活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在团体活动中提高他们互相沟通、配合、协作的能力。

  2、加强创业就业指导,解决生计难题。为了帮扶残疾人就业,改变残疾人的困境,康复中心根据残疾人的技能水平以及需求提供不同种类的创业就业指导。比如残疾人互联网电商创业项目,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注册,为残疾人提供一键开店、轻松创业的机会。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将在户外训练基地建设安心农场,组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帮助残疾人找回自己的价值,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

  四、优化“互联网+康复”管理体系

  康复中心为实现“人人有康复”的目标要求,在环境改造和硬件投入、“互联网+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和优化三个方面,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断提升康复服务的品质和管理水平。

  1、环境改造和硬件投入。康复中心重点建设辅助器具陈列间、假肢矫形器生产制作取模间,方便肢体残障人群获得个性化定制的康复辅助器械,配合线上辅助器具租借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康复的人性化服务。同时,为了开展全类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还购置了肢体康复训练器材、听力康复训练器材、视力康复训练器材、多功能复健器材等价值30万元的设备。

  2、建设“互联网+康复”服务模式。康复中心自主研发了HIS管理系统、监控系统、辅具适配系统、档案管理等为残疾人提供精准便捷的“互联网+康复“服务模式,实现了康复中心一卡签到、评估、上课,一键预约专家就诊、康复档案管理等服务功能。今年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常态化,康复中心加大投入,联合南京儿童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提供直播课程、在线就诊、线上居家康复指导等创新性的线上服务。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康复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0名,其中医师10名、护理人员5名、康复治疗技术15名、辅助器具工程师6名、假肢矫形器工程师2名、心理咨询师2名、社会工作者2名、软件工程师2名、特殊教育老师20名。康复中心十分注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省、市、区残联组织的各类培训。2019年,康复中心有2人次加入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等专家团队,委派5名康复治疗师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康复科见习,同时选派6名特殊教育老师参加江苏省残联、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组织的残疾儿童引导式教育等各类培训班。

  五、康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难点

  1、疫情影响。2020年1月至3月份,由于疫情的蔓延,导致部分业务被关停,门诊量和营收同比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在营收下降的同时,防疫支出大大增加,如防护服、消毒液等费用。为了控制运营成本,康复中心不得已解聘了一些员工。虽然现在基本恢复正常运营,但疫情危机尚未彻底结束,不利影响一时无法完全消除。

  2、低收费模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随着物价上涨、人员成本增加,机构营运存在一定困难。2019年中心营收220万元,人员工资支出150万元,人员培训20万,康复器材30万,网络信息化建设20万等,略有亏损。康复中心为了保持服务品质,多年来一直把资金投入到硬件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上,但公立属性低收费的模式,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特别是在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留用上。虽然省残联对于符合标准的康复示范点给予5万元的经费补贴,但要把康复示范点建设好并长期运营好,这点经费远远不够。建议区级相关部门加大对康复中心的资金扶持力度。

  3、人才选留用难度大。因行业特殊,工作比较辛苦,工作人员收入与付出不能成正比,人才队伍一直存在不稳定性。今年开展全类别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后,对医生、康复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全区总体康复技术力量薄弱,康复技术人才短缺,在人员招聘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亟需引进人才。

  4、 训练场地限制了康复服务的开展。现有门诊医疗科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评估室、个训室、感觉统合室、言语治疗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治疗室、综合集体教室、个人工作系统训练室、家长培训教室等功能科室。但受场地限制,无法扩展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内容。因此,今年计划租用10余亩地,作为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增设5间综合集体教室,开展多元化的康复训练项目。为更好地建设“全覆盖、高水平”的综合性区级康复机构,恳请区有关部门给予帮助和支持。

(区残疾人康复中心)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