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学习调研
高淳区"三会"深入联系村镇(街)开展专题调研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3/02/21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区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切实做好今年协会帮扶工作,助推乡村振兴。2月14日至17日,高淳区"三会"会长张立新率副会长卞之凤、罗爱玉、朱承军、魏铭、夏功保、李云等,分赴阳江镇、漆桥街道等全区8个街镇及联系村,就产业振兴、乡村建设、老区发展、民生关注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一是调研产业项目,帮助落实扶持资金。一方面采取看现场、听介绍、议措施等形式,为帮扶联系村出点子、拓思路;另一方面帮助联系村镇(街)落实贴息贷款项目、资金直补项目、考入高校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摸底以及老区调研宣传工作,多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砖墙镇西江村地处西部圩区的水阳江畔,是近年新合并的行政村,也是区镇三会帮扶联系村。全村6150亩耕地、1200多户、4100多人。从业农民原先大多从事水产养殖,重点是螃蟹养殖,但由于市场变化、养殖水平差参不一,加之灾害影响和季节性特点限制,不少农户在螃蟹养殖行业一度出现不景气,收入骤减。为扭转被动局面,村委根据村民意愿,将闲置塘口集中流转,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落实惠农资金支持,新建150亩钢管大棚,引进经营主体种植蔬菜、瓜果,村民得土地租金,还可进入基地打工。引进专业户种植的芦蒿、圣女果、西瓜等,亩均年收益达到2万多元,除经营者获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收入15万元。流转土地村民每年每亩获得租金收入1000元。80多名打工村民,年增加劳务收入累计达100多万元。今年大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500亩,引进新的经营主体租赁经营。目前,通过村建和经营主体自建,钢管大棚已建成,正着手准备扩种西瓜、蔬菜。一期项目的实施,产生效益的面积达570多亩。为村集体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约30万元,租地农户每年增加近60万元租金收入,村民进入基地打工为村消化了闲置劳动力。西江村的尝试,对推进全区农业种养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螃蟹养殖遇到的难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大家一致认为,这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以及各级政府支持,得益于镇村干部为民情怀和实践创新,也得益于区镇协会组织给予的一定支持。去年开始,区镇“三会”已为项目落实贴息专项贷款,今年将继续从贴贷上予以支持。漆桥街道双游村也是区街帮扶联系村。近年依托流转农民土地打造1700亩高标准农田,由村经济组织牵头种植近千亩有机稻,新建并利用8000多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和2200多平方米玻璃钢架联栋大棚种植蔬菜,部分租赁建立花卉市场。2021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建电商公司。抓住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中心。新建净菜和肉串分拣包装流水线多条,购置运输车及冷库设备,引进中通快递租赁经营,面向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开展生鲜蔬菜和肉类配送。新建钢管大棚115条,引进甘肃天水种植大户种植,村负责销售。逐步走出了一条集"有机稻米生产、蔬菜种植、生鲜农产品配送、设施农业"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近三年,通过各级政府支持及村自筹,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产业园区,并获得丰厚回报。去年,基地实现销售额近7000万元,其中村集体电商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村电商创业园,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300多万元,带动近200多村民就业,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超过3万元,最高达到4万元以上。原本一些长期闲置在家的劳动力,现不出村就可实现就业增收。在外创业小有成就的一些年轻人,现在也陆续返乡加入农创园行列。预计今年村电商销售收入有望突破一个亿。该村去年被国家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双游村的做法与取得成效,体现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地生根产生的效果,更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以及各级干部实干奉献精神和勇于实践,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需要总结经验、广为宣传。这次调研的阳江镇西莲村高声龙稻虾种养家庭农场、古柏街道和丰园生态养殖水产专业合作社、漆桥街道茅山村杨国兵羊肚菌菇种植家庭农场、东坝街道沛桥南京闽绣球菌业有限公司菌菇种植基地、桠溪街道笠帽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都已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古柏街道扶持和丰园综合开发、漆桥街道支持茅山村专业户发展羊肚菌菇、东坝街道扶持引进专业大户发展绣球菌菇做法,值得研究嫁接。这些项目为夯实我区农业根基,推动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迄今,对这些经营主体,区街镇协会组织从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支持,起到了促进和帮带作用。二是调研和美乡村,领略现代乡村文明。阳江镇西莲村为区镇帮扶联系村。该村地处高淳西部,与安徽省相邻。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立过乡的建制,建立了种子繁育场。上世纪未或本世纪初,撤消乡建制,成立西莲村至今。现该村有11个自然村,共6790多亩耕地、1260多户、计4260多人。村民除了外出打工,主要从事种养业。原来,村民居住分散,村落建设滞后。近年来,通过过境道路提档升级、水阳江流域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庄环境不断改善,和美乡村逐步在全域覆盖。这次,专门到西莲自然村作了实地调硏。该村原为丹湖农场、西莲乡驻地,现居住着30多户居民。原来村庄环境长期处于“脏乱差”。去年由区镇村投入300多万元,新建、拓宽、提升村内道路,改造沟汊塘口,整理和移栽四旁绿化,改建旧房,推进垃圾分类、集中收运和污染治理,坚持卫生保洁,新建集体公益事业用房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埒草埂自然村,共50多户,为高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创建所在地。该村2021年由各级支持投入100多万元,在已创建区治理村基础上,对村前河沟再次清淤,在沟渠两侧堆砌石堤,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村民居住环境有了新的改善。目前,整个行政村道路通畅,村民不再为出行难发愁。边缘乡村成了苏皖边境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调研民生实事,弥补民生改善短板。本区区街镇“三会”联系的帮扶村,尽管都已在规定期间完成脱贫攻坚,现正在全力迈向乡村振兴。但也由于多种原因,民生改善仍存在短板。协会组织近年坚持量力而行,利用帮扶为联系村力所能及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这次调研,也是为了帮助争取落实资金、项目帮扶联系村。虽然力量有限,也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如近年由各级协会筹资,仅为固城街道花庙村建立低收入农户增收资金160多万元,部分低收入农户已从中受益。同时还由市区“三会”协调每年为村从市交通部门或慈善组织争取20万元专项资金,区街协会配套20万元,用于自然村道路建设。去年区街协会配套共筹资40多万元,支持东尚自然村出村道路改造。今年,通过这次调研,将再申报20万元专项资金并由市“三会”安排专项善款下拨,区街协会配套20万元,用于另一自然村道路改造。目前项目正在申报办理。在捐资助学上,通过调查摸底,除落实联系村花庙村的助学,更多对全区其他帮扶联系村助学捐资助力。去年省市区协会共安排7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联系村助学,受益人数达到300多人次,其中20%为当年考入高校或已在高校的困难农户家庭学生。早期受助学生,有的已从高校毕业走上社会就业,帮扶和内生动力为消除代际贫困发挥了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区“三会”每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资金募集,诸如参与"99.公益日"捐款,开展志愿者活动争取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支持。每年,与政协慈善总会合作,安排专项资金慰问联系村困难农户。在西莲村调研时,村党总支部书记孔兰花曾深情地说,每年春节前,老促会都为村安排困难农户专项慰问金。今年春节来临时,正遇上疫情趋紧,生怕有变。后来,还是及时到了位。对这种雪中送炭的事,村里期盼,村民欢迎。村集体特别是集体经济相对厚实的联系村,在兴办民生实事上,所做的工作更多。如淳溪街道薛城村,争取多方支持,由街道移地安排社区用房新建便民服务中心。东坝街道傅家坛村除为村民修路、修房,每年慰问困难农户外,多年来专门安排公益资金为村民补缴养老和医疗保险,年人均缴费600元,其中村集体补缴250元。不仅减轻了村民负担,更使村民分享了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受到村民点赞。四是调研红色文化,建议加强遗址保护利用。阳江镇西莲村,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成了党的重要活动地区,创建的高淳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月亮湖党支部,长期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高淳解放作出了贡献。但鉴于村集体经济缺乏实力,村民和村老党员盼望已久的中共月亮湖党支部旧址恢复重建至今尚未落实,严重影响红色遗址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建议区委区政府及阳江镇党委政府对此引起重视,对中共月亮湖党支部旧址恢复重建尽快立项,并将设在行政村党建活动中心的村党史陈列馆移至遗址,使月亮湖红色旧址得以较好保存、世代传承,不断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更可结合红色旅游景区打造,延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西舍红色遗址,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已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保护利用取得的显著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仅2022年开放半年,累计接团525批次、24934人次。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及省市区政务接待132批次、4000余人次,实现基地管理及农副产品经营性收入70万元。去年,先后入选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培育项目,江苏省博物馆备案(西舍红色文化陈列馆)。目前需要建一幢综合楼,亟待解决游客接待、党员教育培训、农副产品展销用房。建设用地去年已获批准,现恳请区街立项,从财力上支持,实施配套建设,以推进红色教育、红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区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切实做好今年协会帮扶工作,助推乡村振兴。2月14日至17日,高淳区"三会"会长张立新率副会长卞之凤、罗爱玉、朱承军、魏铭、夏功保、李云等,分赴阳江镇、漆桥街道等全区8个街镇及联系村,就产业振兴、乡村建设、老区发展、民生关注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一是调研产业项目,帮助落实扶持资金。一方面采取看现场、听介绍、议措施等形式,为帮扶联系村出点子、拓思路;另一方面帮助联系村镇(街)落实贴息贷款项目、资金直补项目、考入高校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摸底以及老区调研宣传工作,多措并举,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砖墙镇西江村地处西部圩区的水阳江畔,是近年新合并的行政村,也是区镇三会帮扶联系村。全村6150亩耕地、1200多户、4100多人。从业农民原先大多从事水产养殖,重点是螃蟹养殖,但由于市场变化、养殖水平差参不一,加之灾害影响和季节性特点限制,不少农户在螃蟹养殖行业一度出现不景气,收入骤减。为扭转被动局面,村委根据村民意愿,将闲置塘口集中流转,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落实惠农资金支持,新建150亩钢管大棚,引进经营主体种植蔬菜、瓜果,村民得土地租金,还可进入基地打工。引进专业户种植的芦蒿、圣女果、西瓜等,亩均年收益达到2万多元,除经营者获利,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收入15万元。流转土地村民每年每亩获得租金收入1000元。80多名打工村民,年增加劳务收入累计达100多万元。今年大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500亩,引进新的经营主体租赁经营。目前,通过村建和经营主体自建,钢管大棚已建成,正着手准备扩种西瓜、蔬菜。一期项目的实施,产生效益的面积达570多亩。为村集体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约30万元,租地农户每年增加近60万元租金收入,村民进入基地打工为村消化了闲置劳动力。西江村的尝试,对推进全区农业种养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螃蟹养殖遇到的难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大家一致认为,这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以及各级政府支持,得益于镇村干部为民情怀和实践创新,也得益于区镇协会组织给予的一定支持。去年开始,区镇“三会”已为项目落实贴息专项贷款,今年将继续从贴贷上予以支持。
漆桥街道双游村也是区街帮扶联系村。近年依托流转农民土地打造1700亩高标准农田,由村经济组织牵头种植近千亩有机稻,新建并利用8000多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和2200多平方米玻璃钢架联栋大棚种植蔬菜,部分租赁建立花卉市场。2021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建电商公司。抓住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中心。新建净菜和肉串分拣包装流水线多条,购置运输车及冷库设备,引进中通快递租赁经营,面向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开展生鲜蔬菜和肉类配送。新建钢管大棚115条,引进甘肃天水种植大户种植,村负责销售。逐步走出了一条集"有机稻米生产、蔬菜种植、生鲜农产品配送、设施农业"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近三年,通过各级政府支持及村自筹,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产业园区,并获得丰厚回报。去年,基地实现销售额近7000万元,其中村集体电商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村电商创业园,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300多万元,带动近200多村民就业,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超过3万元,最高达到4万元以上。原本一些长期闲置在家的劳动力,现不出村就可实现就业增收。在外创业小有成就的一些年轻人,现在也陆续返乡加入农创园行列。预计今年村电商销售收入有望突破一个亿。该村去年被国家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双游村的做法与取得成效,体现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地生根产生的效果,更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以及各级干部实干奉献精神和勇于实践,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需要总结经验、广为宣传。
这次调研的阳江镇西莲村高声龙稻虾种养家庭农场、古柏街道和丰园生态养殖水产专业合作社、漆桥街道茅山村杨国兵羊肚菌菇种植家庭农场、东坝街道沛桥南京闽绣球菌业有限公司菌菇种植基地、桠溪街道笠帽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都已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在发展壮大自身产业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古柏街道扶持和丰园综合开发、漆桥街道支持茅山村专业户发展羊肚菌菇、东坝街道扶持引进专业大户发展绣球菌菇做法,值得研究嫁接。这些项目为夯实我区农业根基,推动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发挥了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迄今,对这些经营主体,区街镇协会组织从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支持,起到了促进和帮带作用。
二是调研和美乡村,领略现代乡村文明。阳江镇西莲村为区镇帮扶联系村。该村地处高淳西部,与安徽省相邻。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设立过乡的建制,建立了种子繁育场。上世纪未或本世纪初,撤消乡建制,成立西莲村至今。现该村有11个自然村,共6790多亩耕地、1260多户、计4260多人。村民除了外出打工,主要从事种养业。原来,村民居住分散,村落建设滞后。近年来,通过过境道路提档升级、水阳江流域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庄环境不断改善,和美乡村逐步在全域覆盖。这次,专门到西莲自然村作了实地调硏。该村原为丹湖农场、西莲乡驻地,现居住着30多户居民。原来村庄环境长期处于“脏乱差”。去年由区镇村投入300多万元,新建、拓宽、提升村内道路,改造沟汊塘口,整理和移栽四旁绿化,改建旧房,推进垃圾分类、集中收运和污染治理,坚持卫生保洁,新建集体公益事业用房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埒草埂自然村,共50多户,为高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创建所在地。该村2021年由各级支持投入100多万元,在已创建区治理村基础上,对村前河沟再次清淤,在沟渠两侧堆砌石堤,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村民居住环境有了新的改善。目前,整个行政村道路通畅,村民不再为出行难发愁。边缘乡村成了苏皖边境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是调研民生实事,弥补民生改善短板。本区区街镇“三会”联系的帮扶村,尽管都已在规定期间完成脱贫攻坚,现正在全力迈向乡村振兴。但也由于多种原因,民生改善仍存在短板。协会组织近年坚持量力而行,利用帮扶为联系村力所能及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这次调研,也是为了帮助争取落实资金、项目帮扶联系村。虽然力量有限,也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如近年由各级协会筹资,仅为固城街道花庙村建立低收入农户增收资金160多万元,部分低收入农户已从中受益。同时还由市区“三会”协调每年为村从市交通部门或慈善组织争取20万元专项资金,区街协会配套20万元,用于自然村道路建设。去年区街协会配套共筹资40多万元,支持东尚自然村出村道路改造。今年,通过这次调研,将再申报20万元专项资金并由市“三会”安排专项善款下拨,区街协会配套20万元,用于另一自然村道路改造。目前项目正在申报办理。在捐资助学上,通过调查摸底,除落实联系村花庙村的助学,更多对全区其他帮扶联系村助学捐资助力。去年省市区协会共安排7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联系村助学,受益人数达到300多人次,其中20%为当年考入高校或已在高校的困难农户家庭学生。早期受助学生,有的已从高校毕业走上社会就业,帮扶和内生动力为消除代际贫困发挥了作用。为做好这项工作,区“三会”每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资金募集,诸如参与"99.公益日"捐款,开展志愿者活动争取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支持。每年,与政协慈善总会合作,安排专项资金慰问联系村困难农户。在西莲村调研时,村党总支部书记孔兰花曾深情地说,每年春节前,老促会都为村安排困难农户专项慰问金。今年春节来临时,正遇上疫情趋紧,生怕有变。后来,还是及时到了位。对这种雪中送炭的事,村里期盼,村民欢迎。村集体特别是集体经济相对厚实的联系村,在兴办民生实事上,所做的工作更多。如淳溪街道薛城村,争取多方支持,由街道移地安排社区用房新建便民服务中心。东坝街道傅家坛村除为村民修路、修房,每年慰问困难农户外,多年来专门安排公益资金为村民补缴养老和医疗保险,年人均缴费600元,其中村集体补缴250元。不仅减轻了村民负担,更使村民分享了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受到村民点赞。
四是调研红色文化,建议加强遗址保护利用。阳江镇西莲村,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成了党的重要活动地区,创建的高淳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月亮湖党支部,长期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高淳解放作出了贡献。但鉴于村集体经济缺乏实力,村民和村老党员盼望已久的中共月亮湖党支部旧址恢复重建至今尚未落实,严重影响红色遗址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建议区委区政府及阳江镇党委政府对此引起重视,对中共月亮湖党支部旧址恢复重建尽快立项,并将设在行政村党建活动中心的村党史陈列馆移至遗址,使月亮湖红色旧址得以较好保存、世代传承,不断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更可结合红色旅游景区打造,延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
西舍红色遗址,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已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保护利用取得的显著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仅2022年开放半年,累计接团525批次、24934人次。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及省市区政务接待132批次、4000余人次,实现基地管理及农副产品经营性收入70万元。去年,先后入选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培育项目,江苏省博物馆备案(西舍红色文化陈列馆)。目前需要建一幢综合楼,亟待解决游客接待、党员教育培训、农副产品展销用房。建设用地去年已获批准,现恳请区街立项,从财力上支持,实施配套建设,以推进红色教育、红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