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彰显大美六合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在要求。六合区乡村振兴促进会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从协会职能入手,结合全区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先后走访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街镇和村,专业合作社。现将全区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做法、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建议等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今年以来,六合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全力以赴抓好农村疫情防控和“三农”各项重点工作。在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过程中,提高政治站位讲担当,聚焦产业富民、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水平,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坚决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和旱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切实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今年夏粮播种面积31.47万亩,同比增0.36万亩,总产10.71万吨,同比增0.26万吨;秋粮播种面积约59.4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30.6万亩,产量71万吨;油菜播种面积9.4万亩;能繁母猪存栏6178头,生猪存栏5.88万头,累计出栏生猪6.72万头;水产养殖面积约5.67万亩,全年产量预计可达3万吨。
二是稳中提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改革,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六合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实施方案》(六委办发〔2022〕25号),今年新成立4个村集体领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中心,惠及生产经营主体550余个,综合体内部实现亩均节本增效100元,人均增收200元。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设高标准农田2.19万亩,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1.52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700亩,完成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个;扎实推进农机无牌无证和违法载人“两大行动”,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8.1%,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4.6%,南京平山茶叶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果茶桑生产全程机械化典型园区。聚焦农业绿色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4.4%,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艾津欧标”“艾津稻园”入选省级首批中高端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优秀案例。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投资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8个,总投资13.8亿元,开工率达100%,投资完成率达80.5%。全区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歌伴舞《茉莉家乡》获省“五星工程奖”,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3处景点入选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工疗惠农”共接待187批2.98万人次,休闲农业接待旅客42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1亿元。
三是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涉农行政村实现“农户初分+保洁员二次四分”上门收运全覆盖。接续做好农村户厕长效管护,引导农户养成文明如厕习惯,建成农村公厕5座。科学规划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养改革,全面落实“路长制”,组织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三年提升暨秋冬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持续加大农村道路秩序整治力度,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42公里、建成农路桥梁1座。推进140个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建设,横梁三友湖童王、马鞍泥桥山陈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顺利通过省级综合评价,马鞍泥桥山陈民宿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增绿美村庄5个,完成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500个。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年初下达310个任务,完工率已达100%,新增22个奖励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四是蹄疾步稳拓展强村富民路径。拓宽就业思维,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引入稳产保供、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等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5个,总投资约4.3亿元。今年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春风行动”招聘活动41场,提供适合农村劳动力岗位4029个次,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63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451人。扎实推动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3个试点街道所辖行政村参与试点实现全覆盖,试点村(社区)农户参与率均超市定40%指标,实际参与人数13.6万人,截至目前,累计补助5514人次、报销金额586.74万元。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28.2元,同比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增幅2.1个百分点。统筹“十四五”期间市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建设茉莉六合振村产业园、发展“特色籼米”“现代茶”“龙池鲫鱼”等农业产业项目。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马鞍街道省级富民强村示范项目建设,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实质成效和重要经验”工作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龙池街道四柳社区、龙袍街道赵坝村入选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五是积极稳慎激发乡村善治活力。认真落实乡村基层治理“一网五联”工作机制,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加强“五社”联动,实现街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季度群众安全感位列全市第二,扫黑除恶群众满意率、网格知晓率位列全市第一;根据区委统筹发展和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大攻坚”行动统一安排,扎实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重点家庭户数10795户,涉及妇女儿童13616人。马鞍司法所所长唐大林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冶山街道四合墩社区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竹镇镇金磁社区入选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省级示范点;扎实推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全区10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区级以上文明村46个,占比达97.8%。全区12.8万农户中119243户挂牌参与创建,参与率达93%。加强美丽庭院创建,共完成市级美丽庭院320户、区级美丽庭院900户。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综合改革,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推进竹镇镇宅基地管理改革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工作。
二、问题与剖析
今年以来,全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在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富民强村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种植业亩均产值还不高。根据区规划资源部门最新数据,全区耕地面积约78万亩,今年上半年,农业产值27.4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约68%;农业增加值18.3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约47%;上半年亩均产值3519元,亩均效益2347元,相比工业和服务业产值、效益,还有较大差距。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强。我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有7家联合体业务主要集中于粮油、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与销售,其中龙头企业主要营收均来源于初级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精深加工不多,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另外2家联合体虽然从事食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但主营业务均以牵头企业为主,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仅提供原材料和初级农产品,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发展机制,带动能力相对有限。三是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还不足。目前,我区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有特色规模小,有规模影响弱,有影响效益低”的问题。虽然也有艾津欧标大米、秦邦吉品有机蛋等农产品品牌,以及“茉莉六合”“多彩竹镇”“大美冶山”“和美龙池”等区域公用品牌,但客观上品牌的规模效益和整体水平还不高,知名度大、影响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品牌还不多。
2.乡村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尚需持续发力。对照2022版镇村规划布局,全区现有自然村2552个,其中搬迁撤并类670个,其中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其他一般类四类村庄数量共1883个,搬迁拆并类村庄数量669个。到2022年末,全区美丽宜居乡村覆盖率(以1883个自然村为分母)可达31.3%,但仍然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尚需紧抓市委、市政府支持六合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窗口期”,接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我区农村人居环境质效。二是乡村环境管护经费来源尚需拓展渠道。村(社区)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由原来单一的环境清洁扩大到村庄公共区域清扫、农户生活垃圾收集、河塘沟渠漂浮物清理、畜禽粪污清理、农田废弃物清理、残垣断壁整治、公共设施维护等多方面,管护费用也随之明显增加。以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经费支出为例,全年支出约在11755.3万元,每个村(社区)平均每年支出约为127.8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奖补资金29.5万元/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社区)只能依靠上级部门扶持和街镇托底予以维持,需不断拓展长效管护经费来源渠道和途径。三是群众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乡村规划、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部分村(社区)仍存在没有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情况,导致村民参与度、配合度不高,少部分村民看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对开展乡村建设理解度、支持度不够,不利于项目建设推进。
3.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我区虽然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村集体经济总量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干部思想上来看,少数干部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将发展村集体经济放到应有的位置,还存在着“重服务、轻发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想发展、不敢发展、不会发展”等想法。近年来,由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乡村的投入越来越多,村干部工资待遇有了制度保障,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为民服务项目的财政补助也越来越多,虽然农村风貌得到显著改善,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村(社区)对各级财政补助的依赖加重,滋生了“等靠要”的心态。从村集体收入结构来看,2021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92亿元,村均825.0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57亿元,占村级总收入的32.45%;补助收入4.05亿元,占村级总收入的51%。补助收入成为村集体收入最主要来源。而经营性收入中,通过门面房、标房、综合楼等固定资产的经营收入又占了很大比重,而各村(社区)拥有的门面房、标房、综合楼等固定资产也大多通过上级扶持资金建设,村集体对财政支持依赖性较高,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还不强,发展后劲还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全局考量、系统谋划,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加快呈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六合图景”。
(一)聚焦高质高效,夯实“农业强”的坚实基础
1.优化主导产业。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粮油蔬果协同、种养加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推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优良食味稻米和绿色蔬菜。到2025年,推广优质稻米生产40万亩以上,实现稻米总产值15.82亿元,基本形成优质稻米产业集群;蔬菜播种面积扩大到35万亩次,产值提升到35亿元以上,实现我区由蔬菜大区向蔬菜强区转变。
2.提升产业效益。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优质稻米、绿色蔬菜、薄壳山核桃和鸽业4条全产业链,稻米加工率达70%以上,鸽业畜禽养殖500万只左右,加快培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南京农创园、在宁高校院所加强对接合作,不断提高园区产业科技水平。紧扣农文旅贯通、一二三产融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区域精深加工、休闲农旅发展,加快乡村民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农旅融合新业态建设,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更多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
3.放大品牌效应。制定农业品牌目录,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牌同创”,提升“龙池鲫鱼”“大圣水芹”“竹镇板栗”“特色籼米”等系列农产品影响力。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开展新一轮“双减”行动,到2025年,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5%,“二品一标”农产品超300个。深化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以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产业供需两端无缝对接,提高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放大“茉莉六合”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效应、引领效应和示范效应。
3.强化项目招引。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积极拓宽农业农村项目招引渠道。突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村基建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优势,吸引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水平高、附加值高以及富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和项目落地。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用地保障,确保各方资本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4.培育新型主体。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指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科学经营、规范管理,推动财务电算化、档案标准化建设,强化财政奖补和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每年新增各级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50家左右。
(二)聚焦宜居宜业,勾勒“农村美”的靓丽画卷
1.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按照“四清一治一改”要求,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宜居村、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庭院等创建,力争每年新增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140个,“十四五”末累计建成各级美丽乡村1000个左右、美丽乡村覆盖率达53%左右;进一步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不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2.深入推进增绿保“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严守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深挖造林潜力,科学开展造林绿化,持续增加全区森林资源总量;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和监测工作,完善湿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景观效果。高质量实施绿美村庄“211”提升工程,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改善村容村貌;结合丘陵山区开发、美丽乡村、绿美村庄、林相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快扩大薄壳山核桃种植规模,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致富。
3.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培育。围绕“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三大目标,积极推动每个街镇培育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产业强而特、村庄洁而美、日子红而火”的示范村样板,并进一步以“点上示范”引领“面上振兴”,绘就“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治理井井有条”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三)聚焦富裕富足,激活“农民富”的内生动能
1.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以项目为抓手,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深入推进冶山、竹镇综合体项目建设;以村集体领办为重点,成立冶山、竹镇、龙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中心;强化与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构建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社会化服务综合体系。
2.稳慎开展宅基地改革。坚持以保障和维护农民农村宅基地权益为引领、以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宅基地为重点,认真总结2022年试点街镇开展宅基地审批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经验,并在全区9个街镇全面推开,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3.持续深入推动强村富民。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创新发展产业经济、园区经济、融合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加快培养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等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不断丰富集体经济发展要素,活化集体发展资源要素,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多参与经济“大循环”,力争新增3个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的村。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促进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动能更强劲。推动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推广覆盖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管理模式,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