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本地资讯
坚持因村制宜 实施整村推进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07
高淳区“两会”(2015年12月10日) 高淳区“两会”从2013年开始,采取与镇分会干部包村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了第三轮整村推进帮扶,市区“两会”重点联系我区固城镇花庙村。三年来,在第三轮整村推进工作中,我们将工作的重点立足于联系村,扶贫项目主要安排联系村,争取的各项资金支持联系村,加快了联系村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增收及美丽乡村创建升级。据统计,2013—2015年,8个联系村共组织实施各类帮扶的主体项目100多个,投入资金达9200多万元;区“两会”安排扶贫开发帮扶项目40多个,帮扶资金达840万元。据预测统计,2015年,8个联系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100万元以上,年平均增长超过15﹪以上,增幅高于全区村平均水平;村民人均收入达21000元,年平均增幅达12﹪,高于全区村平均增长速度;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420户、849人,通过落实措施接对帮扶,今年将全部实现脱贫增收目标;生产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自然村文明乡村建设达标率达80﹪以上,达标率年平均提升10﹪。现将三年来开展整村推进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1、扶持主导产业,促进了联系村经济转型发展 三年来,在帮扶联系村过程中,区镇“两会”充分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坚持因村选路,引导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扶持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特色化发展。通过几年来的连续帮扶和推进,部分联系村由原来经济相对薄弱村,己转化为主导产业特色示范村。如:圩区以水产螃蟹养殖为主导产业的4个联系村,养殖面积占村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结合水产优势,打造水乡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取得了较好效果。山区4个联系村,在坚持发展花卉苗木、果、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以食用菌和设施农业蔬菜等,目前食用菌工厂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大棚面积50万平方尺,大棚蔬菜基地面积1220亩,花卉苗木、果、茶面积达1.2万多亩。通过实施第三轮整村推进,联系村主导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带动了联系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在工业、建筑及农产品加工行业就业的达65﹪,从事三产服务业的占15﹪,务农人员占20﹪,促进了联系村经济向二、三产业转变。 2、扶持项目开发,促进了联系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扶持联系村农业综合开发,是实施整村推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别是帮带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据统计,三年中, 8个联系村,共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多个,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平均每个村达750万元。区“两会”共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0个,落实帮扶资金820万元。项目开发每年带动2000多农户家庭劳动力实现打工就业,年增收达万元以上。累计帮扶低收入农户1500多户、年收入增幅达35﹪以上。在项目、资金帮扶上,区“两会”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通过农商银行发放项目贴息贷款,8个联系村共实施农业开发项目30个,使用贴息贷款460万元。二是通过省市“两会” 借扶贫开发周转金160万元,扶持农民示范专业合社帮扶项目10个。三是通过各级支持和社会募集争取帮扶项目资金20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市区“两会”联系点花庙村,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大蔬菜基地、小农水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项目发挥了支撑作用。 3、扶持农民合作,促进了联系村经营机制创新 在扶持联系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中,区镇“两会”帮扶的联系村,每村重点联系一个专业合作社, 在发展项目上,这几年每年帮扶合作社的项目资金一般达20万元,三年共扶持专业合作社30家。在这方面重点做了三项工作:一是扶持农业合作化生产。圩区4个联系村,以螃蟹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并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牵头,跨地区联合成立了水产合作联社,促进了本地区螃蟹产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螃蟹经营市场的相对稳定;山区4个联系村,以菌、菜、花卉苗木等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并以村集体牵头,组建成立了农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户土地流转收入和二次分配收益的逐年递增。二是扶持农民合作化经营。为引导联系村专业合作社创新经营方式,项目重点扶持合作社专业市场、品牌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技能培训。三年共扶持联系村建设专业市场项目3个,帮扶打造品牌8个,参与组织就业创业、电子商务培训班10期,促进了专业合作社产品效益和市场营销水平的提高。三是扶持示范合作社规范运作。固城镇花庙村食用菌、蔬菜、固花农地股份和青松水产等4个专业合作社,是市区“两会”示范联系点。近年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投入6000多万元,着力在永胜圩内建设固城湖螃蟹产业化现代园区示范基地,每年帮助农民及低收入家庭劳动力2000多人加入合作化经营与就业实现致富增收。同时,合作社根据《章程》,每年按社员交易额返还盈余和按社员股份分红利润10多万元。青松水产联社被评为省“五好”专业合作社、省“百佳”农民专业合作,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4、扶持民生实事,促进了联系村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帮扶经济薄弱村发展中,联系村紧紧抓住帮扶发展机遇,通过多渠道争取项目和引进资金扶持,8个村共组织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其中:向上级争取项目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一是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8个联系村有38个自然村,其中有32个自然村通过环境整治,已完成“康居新村”创建; 二是提升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8个联系村有90﹪的农田通过土地整治和实施农业开发,小水电、小农桥和沟、渠、路等项目实施了配套建没;三是助推了社会事业建设快速发展。8个联系村有6个村新建了社区服务中心大楼,为村民服务的能力水平有了显著加强。同时,通过各级开展干部党员对接帮扶活动,联系村低收入农户及困难家庭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区镇“两会”以技培、驾培、助学、济困等分类帮扶贫困家庭的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促进了精准扶贫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基本做法 1、紧扣目标,抓联系推进。三年来,在开展整村推进联系点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突出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大任务:一是每年年初,区“两会”主要领导与各镇分会干部联系包村工作相结合,分别深入到联系村进行调研指导,完善村年度经济和社会事业目标发展计划,明确帮扶的计划、措施和要求;二是区镇“两会”根据联系村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重点配合联系村申报帮扶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区“两会”积极参加联系村与部门开展对接活动,并落实帮扶措施,为推进联系村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2、筹集资金,抓项目扶持。筹集资金抓项目帮扶,是“两会”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三年来,通过持续努力,在筹资扶贫上,建立三个平台:一是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平台。每年年初,由各镇分会组织项目申报,区“两会”与高淳农村商业银行联合下达年度扶贫开发帮扶项目,发放贴息贷款资金。项目着重扶持和培育联系村新型市场经济主体,村集体经济实体,并按照“万元带一户”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的要求,落实精准扶贫减贫的帮扶措施。二是扶贫示范项目借款平台。几年来,通过项目申报,与省市“两会”续借扶贫周转资金。项目重点扶持了市“两会”联系点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固城花庙联系村农地股份及食用菌等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为帮带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中发挥示范效应。三是扶贫基金筹集管理平台。三年来,通过争取区镇政府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至今年底,区镇“两会”累计筹集扶贫基金达到630万元,其中,有桠溪、淳溪、漆桥及东坝镇,筹集基金超过70万元。同时制订管理办法,确保基金的安全使用、规范管理和保值增值,促进了区镇“两会”精准扶贫实力增强,为持续实施整村推进集聚了实力。 3、因户施策,抓科教扶贫。为联动社会多举措参与整村推进扶贫活动,三年中,着力开展了“五项”活动。一是配合科教培训扶贫。针对联系村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农科部门配合举办螃蟹养殖、食用菌种植、经济林果栽培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和技能持证及创业就业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共组织农业科技及职业农民培训3000多人次,东坝、阳江镇分别开展电子商务及电工技能培训300人次,发挥了街镇分会抓科教扶贫的作用,广受农户的欢迎。二是组织免费驾培扶贫。三年中,市区“两会”为联系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送培学员10 名。其中,区“两会”与区驾培协会,联合区内五所驾校负责培训的学员,经费由区“两会”与所委培驾校共同承担。三是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市“两会”为联系固城镇花庙村、高淳县最早设立党组织的革命老区西莲村开展了捐资助学扶贫活动,三年共资助低收入困难家庭学生60名,资助金6万元,其中有30名为“留守儿童”。通过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活动,受资助的每位同学每年写出了心得文章一篇。今年,有三位同学以“老促会给我带来新理想”,写下“志愿书”将来更好地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四是促进出资济困扶贫。针对农村部分困难家庭支出型返贫的新常态,三年来,区“两会”通过区政协慈善会共出资20万元,为8个联系村的309户困难家庭开展了济困送温暖活动,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五是动员社会参与扶贫。区“两会”结合全国第一、二个扶贫活动日,到茅山革命老区的漆桥镇荆溪村和淳溪镇联系村,走访帮带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情况,看望了4户联系户,为每户送去帮扶资金800元。同时,发动全区各镇分会开展扶贫帮扶走访活动,为老区建设与扶贫攻坚作出奉献。 4、重视调研,抓典型宣传。为营造实施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在调研宣传上,一是突出加大帮扶调研,创办老区简报宣传。三年中,区“两会”分别对8个联系村进行了专题总结和报导,发《高淳老区》简报36期,上报省市“两会”及区委、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发至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及镇村扩大老区与扶贫工作的宣传;二是聚焦典型专题调研,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围绕联系村如大学生返乡农业创业、村合作经济机制创新和个体民营经济创优的典型,开展专题调研,撰写专题调查报告与典型材料几十篇次。其中:市级以上杂志刊物上登载发表17篇次。砖墙镇四园联系村帮扶发展的专题调查、漆桥镇荆溪联系村大学生陈文龙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及固城镇分会联系的城镇职工回乡创办农业科技园等典型材料,分别由《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省扶贫动态》、《省创业就业》等有关杂志分别选登发表。市区“两会”联系点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跨地区发展和帮带联系村农户参与合作增收的做法,省市区有关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导;三是传承红色文化调研,促进主题教育活动。桠溪镇跃进联系村——西舍自然村,原是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2014年,通过全面调查专题总结,报告引起区主要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县委吴卫国书记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专题研究,为打造桠溪国际慢城—红色旅游村发挥了建言献策的促进作用。同时,近年来,区电视广播、报刊新闻媒体为老区与扶贫的加大了宣传报道,并对弘扬老区精神加快高淳老区建设开设了专题讲座栏目。 5、落实责任 抓促进发展。在整村推进帮扶工作中,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协会参与的基本工作方法,并紧紧依靠职能部门的支持、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和依靠镇分会的支持,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同时,整村推进帮扶工作仍在路上。一是从经济薄弱村转变过程看,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长期帮扶;二是从农民家庭收入持续增加及低收入农户减贫看,因灾因病家庭的“返贫”状态需长效帮扶;三是实施整村推进,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捡查及有组织的推进实施。 三、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的打算 基本思路:按“十三五”规划和扶贫钢要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糸列讲话精神,在开展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中,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三大目标,以促进联系村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内生动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持续增长,落实措施帮扶;促进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全面小康。 工作重点:一是以项目帮扶为抓手,扶持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特色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实现转移增收;二是以资金帮助为支撑,扶持农民合作组织机制创新,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化、组织形式合作化、农业发展现代的示范村,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三是以协动帮促为纽带,打造整村推进协作帮扶机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水平。 工作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整村推进帮扶的工作机制,落实目标帮扶,促进定点帮扶;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考评的激励办法,落实责任帮扶,促进精准扶贫;三是进一步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宣传,落实措施帮扶,促进社会参与整村推进扶贫攻坚工程。
高淳区“两会”(2015年12月10日)
高淳区“两会”从2013年开始,采取与镇分会干部包村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了第三轮整村推进帮扶,市区“两会”重点联系我区固城镇花庙村。三年来,在第三轮整村推进工作中,我们将工作的重点立足于联系村,扶贫项目主要安排联系村,争取的各项资金支持联系村,加快了联系村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增收及美丽乡村创建升级。据统计,2013—2015年,8个联系村共组织实施各类帮扶的主体项目100多个,投入资金达9200多万元;区“两会”安排扶贫开发帮扶项目40多个,帮扶资金达840万元。据预测统计,2015年,8个联系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100万元以上,年平均增长超过15﹪以上,增幅高于全区村平均水平;村民人均收入达21000元,年平均增幅达12﹪,高于全区村平均增长速度;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420户、849人,通过落实措施接对帮扶,今年将全部实现脱贫增收目标;生产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自然村文明乡村建设达标率达80﹪以上,达标率年平均提升10﹪。现将三年来开展整村推进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1、扶持主导产业,促进了联系村经济转型发展 三年来,在帮扶联系村过程中,区镇“两会”充分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坚持因村选路,引导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扶持主导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特色化发展。通过几年来的连续帮扶和推进,部分联系村由原来经济相对薄弱村,己转化为主导产业特色示范村。如:圩区以水产螃蟹养殖为主导产业的4个联系村,养殖面积占村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结合水产优势,打造水乡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取得了较好效果。山区4个联系村,在坚持发展花卉苗木、果、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以食用菌和设施农业蔬菜等,目前食用菌工厂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大棚面积50万平方尺,大棚蔬菜基地面积1220亩,花卉苗木、果、茶面积达1.2万多亩。通过实施第三轮整村推进,联系村主导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带动了联系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在工业、建筑及农产品加工行业就业的达65﹪,从事三产服务业的占15﹪,务农人员占20﹪,促进了联系村经济向二、三产业转变。 2、扶持项目开发,促进了联系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扶持联系村农业综合开发,是实施整村推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别是帮带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据统计,三年中, 8个联系村,共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多个,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平均每个村达750万元。区“两会”共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40个,落实帮扶资金820万元。项目开发每年带动2000多农户家庭劳动力实现打工就业,年增收达万元以上。累计帮扶低收入农户1500多户、年收入增幅达35﹪以上。在项目、资金帮扶上,区“两会”重点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通过农商银行发放项目贴息贷款,8个联系村共实施农业开发项目30个,使用贴息贷款460万元。二是通过省市“两会” 借扶贫开发周转金160万元,扶持农民示范专业合社帮扶项目10个。三是通过各级支持和社会募集争取帮扶项目资金20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市区“两会”联系点花庙村,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大蔬菜基地、小农水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项目发挥了支撑作用。 3、扶持农民合作,促进了联系村经营机制创新 在扶持联系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中,区镇“两会”帮扶的联系村,每村重点联系一个专业合作社, 在发展项目上,这几年每年帮扶合作社的项目资金一般达20万元,三年共扶持专业合作社30家。在这方面重点做了三项工作:一是扶持农业合作化生产。圩区4个联系村,以螃蟹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并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牵头,跨地区联合成立了水产合作联社,促进了本地区螃蟹产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螃蟹经营市场的相对稳定;山区4个联系村,以菌、菜、花卉苗木等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并以村集体牵头,组建成立了农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户土地流转收入和二次分配收益的逐年递增。二是扶持农民合作化经营。为引导联系村专业合作社创新经营方式,项目重点扶持合作社专业市场、品牌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技能培训。三年共扶持联系村建设专业市场项目3个,帮扶打造品牌8个,参与组织就业创业、电子商务培训班10期,促进了专业合作社产品效益和市场营销水平的提高。三是扶持示范合作社规范运作。固城镇花庙村食用菌、蔬菜、固花农地股份和青松水产等4个专业合作社,是市区“两会”示范联系点。近年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投入6000多万元,着力在永胜圩内建设固城湖螃蟹产业化现代园区示范基地,每年帮助农民及低收入家庭劳动力2000多人加入合作化经营与就业实现致富增收。同时,合作社根据《章程》,每年按社员交易额返还盈余和按社员股份分红利润10多万元。青松水产联社被评为省“五好”专业合作社、省“百佳”农民专业合作,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4、扶持民生实事,促进了联系村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帮扶经济薄弱村发展中,联系村紧紧抓住帮扶发展机遇,通过多渠道争取项目和引进资金扶持,8个村共组织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其中:向上级争取项目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一是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8个联系村有38个自然村,其中有32个自然村通过环境整治,已完成“康居新村”创建; 二是提升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8个联系村有90﹪的农田通过土地整治和实施农业开发,小水电、小农桥和沟、渠、路等项目实施了配套建没;三是助推了社会事业建设快速发展。8个联系村有6个村新建了社区服务中心大楼,为村民服务的能力水平有了显著加强。同时,通过各级开展干部党员对接帮扶活动,联系村低收入农户及困难家庭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区镇“两会”以技培、驾培、助学、济困等分类帮扶贫困家庭的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促进了精准扶贫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基本做法 1、紧扣目标,抓联系推进。三年来,在开展整村推进联系点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突出经济发展、村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大任务:一是每年年初,区“两会”主要领导与各镇分会干部联系包村工作相结合,分别深入到联系村进行调研指导,完善村年度经济和社会事业目标发展计划,明确帮扶的计划、措施和要求;二是区镇“两会”根据联系村确定的主导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重点配合联系村申报帮扶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围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区“两会”积极参加联系村与部门开展对接活动,并落实帮扶措施,为推进联系村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2、筹集资金,抓项目扶持。筹集资金抓项目帮扶,是“两会”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三年来,通过持续努力,在筹资扶贫上,建立三个平台:一是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平台。每年年初,由各镇分会组织项目申报,区“两会”与高淳农村商业银行联合下达年度扶贫开发帮扶项目,发放贴息贷款资金。项目着重扶持和培育联系村新型市场经济主体,村集体经济实体,并按照“万元带一户”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的要求,落实精准扶贫减贫的帮扶措施。二是扶贫示范项目借款平台。几年来,通过项目申报,与省市“两会”续借扶贫周转资金。项目重点扶持了市“两会”联系点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固城花庙联系村农地股份及食用菌等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为帮带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中发挥示范效应。三是扶贫基金筹集管理平台。三年来,通过争取区镇政府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至今年底,区镇“两会”累计筹集扶贫基金达到630万元,其中,有桠溪、淳溪、漆桥及东坝镇,筹集基金超过70万元。同时制订管理办法,确保基金的安全使用、规范管理和保值增值,促进了区镇“两会”精准扶贫实力增强,为持续实施整村推进集聚了实力。 3、因户施策,抓科教扶贫。为联动社会多举措参与整村推进扶贫活动,三年中,着力开展了“五项”活动。一是配合科教培训扶贫。针对联系村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农科部门配合举办螃蟹养殖、食用菌种植、经济林果栽培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和技能持证及创业就业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共组织农业科技及职业农民培训3000多人次,东坝、阳江镇分别开展电子商务及电工技能培训300人次,发挥了街镇分会抓科教扶贫的作用,广受农户的欢迎。二是组织免费驾培扶贫。三年中,市区“两会”为联系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送培学员10 名。其中,区“两会”与区驾培协会,联合区内五所驾校负责培训的学员,经费由区“两会”与所委培驾校共同承担。三是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市“两会”为联系固城镇花庙村、高淳县最早设立党组织的革命老区西莲村开展了捐资助学扶贫活动,三年共资助低收入困难家庭学生60名,资助金6万元,其中有30名为“留守儿童”。通过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活动,受资助的每位同学每年写出了心得文章一篇。今年,有三位同学以“老促会给我带来新理想”,写下“志愿书”将来更好地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四是促进出资济困扶贫。针对农村部分困难家庭支出型返贫的新常态,三年来,区“两会”通过区政协慈善会共出资20万元,为8个联系村的309户困难家庭开展了济困送温暖活动,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五是动员社会参与扶贫。区“两会”结合全国第一、二个扶贫活动日,到茅山革命老区的漆桥镇荆溪村和淳溪镇联系村,走访帮带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情况,看望了4户联系户,为每户送去帮扶资金800元。同时,发动全区各镇分会开展扶贫帮扶走访活动,为老区建设与扶贫攻坚作出奉献。 4、重视调研,抓典型宣传。为营造实施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在调研宣传上,一是突出加大帮扶调研,创办老区简报宣传。三年中,区“两会”分别对8个联系村进行了专题总结和报导,发《高淳老区》简报36期,上报省市“两会”及区委、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发至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及镇村扩大老区与扶贫工作的宣传;二是聚焦典型专题调研,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围绕联系村如大学生返乡农业创业、村合作经济机制创新和个体民营经济创优的典型,开展专题调研,撰写专题调查报告与典型材料几十篇次。其中:市级以上杂志刊物上登载发表17篇次。砖墙镇四园联系村帮扶发展的专题调查、漆桥镇荆溪联系村大学生陈文龙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及固城镇分会联系的城镇职工回乡创办农业科技园等典型材料,分别由《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省扶贫动态》、《省创业就业》等有关杂志分别选登发表。市区“两会”联系点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跨地区发展和帮带联系村农户参与合作增收的做法,省市区有关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导;三是传承红色文化调研,促进主题教育活动。桠溪镇跃进联系村——西舍自然村,原是高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2014年,通过全面调查专题总结,报告引起区主要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县委吴卫国书记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专题研究,为打造桠溪国际慢城—红色旅游村发挥了建言献策的促进作用。同时,近年来,区电视广播、报刊新闻媒体为老区与扶贫的加大了宣传报道,并对弘扬老区精神加快高淳老区建设开设了专题讲座栏目。 5、落实责任 抓促进发展。在整村推进帮扶工作中,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协会参与的基本工作方法,并紧紧依靠职能部门的支持、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和依靠镇分会的支持,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同时,整村推进帮扶工作仍在路上。一是从经济薄弱村转变过程看,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长期帮扶;二是从农民家庭收入持续增加及低收入农户减贫看,因灾因病家庭的“返贫”状态需长效帮扶;三是实施整村推进,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捡查及有组织的推进实施。 三、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的打算 基本思路:按“十三五”规划和扶贫钢要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糸列讲话精神,在开展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中,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三大目标,以促进联系村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内生动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持续增长,落实措施帮扶;促进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全面小康。 工作重点:一是以项目帮扶为抓手,扶持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特色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实现转移增收;二是以资金帮助为支撑,扶持农民合作组织机制创新,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化、组织形式合作化、农业发展现代的示范村,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三是以协动帮促为纽带,打造整村推进协作帮扶机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水平。 工作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整村推进帮扶的工作机制,落实目标帮扶,促进定点帮扶;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考评的激励办法,落实责任帮扶,促进精准扶贫;三是进一步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宣传,落实措施帮扶,促进社会参与整村推进扶贫攻坚工程。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