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本地资讯
以社会化服务为先导助推职业农民轻装兴业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07
江宁区谷里街道位于南京30公里半径都市圈核心区的西南部,北与雨花台区板桥新城、铁心桥街道接壤,南与横溪街道接壤,毗邻禄口空港新城。辖区面积91平方公里,辖11个社区(村)委员会,常住人口约3.77万人,流动人口0.75万人。谷里是农业主导型街道,现有耕地面积5.03万亩,水面1.80万亩,山林面积2.12万亩。近几年来,街道积极建设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22460亩,目前已建成连片钢架大棚5000余亩,连栋大棚80000平方米,华东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叶菜防虫网基地500亩,玻璃温室20000平方米,育苗中心2500平方米,园区内沟渠、路、桥、涵、闸等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完善。2011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农业园区,2014年承担青奥会绿色蔬菜直供任务。街道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南京市农业主导型镇街分类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 谷里街道坚持“政府引导、社区参与、农民创业的”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投入提升街道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并且建立了以服务培育本地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街道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职业农民创业增收,推动农民致富的探索很有启迪。 一、政府在社会化服务中搭舞台、搞服务 近年来,谷里致力于强街富民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全面推进,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逐步显现。 1、抓好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化技能 街道将职业农民培训作为农业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通过集中组织当地种植大户(职业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农业设施、装备、技术等,并通过种植大户(职业农民)的带动效应,逐步提高地区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培训以街道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设置了设施蔬菜、茶叶、水产、农家乐等专业,授课方式采用集中面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足够的培训授课时间和指导次数。讲课老师除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授课能力的技术人员、科研院校专家外,还组织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员,从而使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当地农情。在前几年扎实完成各类培训目标基础上,通过田头反馈,今年又组织职业农民培训四期共374人,其中农艺培训一期87人、水产养殖培训一期96人、园艺技术培训二期191人,直接为生产经营一线输送知识动力。 2、实施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街道针对农村大量劳力向城市转移、过去合同承包土地面积过小,多数农户已出现难作为、不作为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利益互惠促进土地流转,将本地农户手中的闲散土地化零为整,承包给有意愿、有技术、有实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或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大面积的粮食种植、或投资建设钢架大棚搞设施蔬菜,亩均效益比原先提高30%左右。目前,谷里街道已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面积30771亩,有效地推动了街道规模化农业的发展。 3、开展土地整治,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街道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街道利用上级惠农政策,用三年时间完成土地综合整治任务26440亩目标,根据地理条件和生产功能分别落实在祖堂社区、柏树社区、亲见片区和石坝片区农用地整理等6个项目。目前,已实际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面积26633.84亩。实施土地整治以来,街道严格按照南京市农业“1115”工程的要求,通过江苏省农科院的规划设计,合理分类、科学布局,形成了绿色蔬菜10000亩、经济林果5000亩、花卉苗木4000亩,以及优质稻米3000亩的规划方案,明确了以绿色蔬菜为主导的产业定位,使谷里成为南京市两个万亩叶菜基地之一。 4、配套农业设施,建设水利道路 在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新建灌溉重点工程、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菜地、农业综合开发、太湖流域环境治理、设施育苗中心等一批农业、水利、开发项目,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实施有效嫁接,对项目区内的沟、渠、路、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街道整个整治片区初步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线、渠成网、林成行的规模农业格局。 5、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地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街道在拓展引导牛首合作社产供销龙头作用的同时,帮扶组建了靓绿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靓绿植保合作社,建立区域排灌保障、测土配方、种苗代供代育服务。合作社投资1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手扶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为本地职业农民提供育苗、整田、插秧、植保、收割等服务,不但服务优质及时,且费用与同期市场价相比优惠2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受到种植大户的普遍欢迎。 二、农民在自主创业中得实惠、促增收 通过近几年培育发展,目前全街道已形成初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专业大户144家,家庭农场3家,带动常年务农就业691人,形成年销售额22837万元,纯收入2441万元,使农业专业经营组织内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600元,比本地同业人员增加20%以上,职业农民人均年收入6—8万元。其中街道分会联系的双塘社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专业大户6家,家庭农场1家,带动帮扶48户,形成年销售额688万元,纯收入252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550元。使过去朴素的传统农民实现了成功转型。 双塘社区种粮大户杨宗友2013年承包经营了150余亩农田,建立起了家庭农场,主要以生产粮油稻麦为主。2014年水稻产量60吨,小麦产量45吨,全年总产值45万元,纯收入达到15万元。杨宗友深有体会的说:“自从有了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以后,只要打一个电话,农机合作社就能上门服务,从水稻育秧、到带水整田、插秧、植保、收割、烘干、销售,基本上是‘全程化保姆式服务’,而且服务价格比市场低20%,我既是生产一把手,又当调度,干得顺手顺心,增强了信心。”这种装备齐全,服务到位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于像杨宗友这样的职业农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场主们可以实现田头调度,真正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由于杨宗友种植的水稻、小麦都是优良品种,单价比常规品种高近一倍,产品收割后田头定价,加工厂烘干机前交货,直接由牛首合作社销售,使效益最大化。日常生产中,街道农服中心还安排了2名农业技术专家,经常来到田间地头,为大户们进行技术指导,生产上任何时间有问题,都能拨个电话,把专家请到田头来。 亲见社区村民徐松在鸡儿岗村组创建了200亩家庭农场,以生产粮油稻麦为主。徐松参加了街道农服中心组织的家庭农场主专业技能培训班,掌握了“高产水稻种植管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在种植水稻时,他懂得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田间管理操作,在种植期间结合“防胜于治,综合管理”等防治方针,很好的把住水稻病虫害防治关。空闲时间他还不忘到周边农户家里串串,将农业技术培训课上老师讲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跟大家讨论交流,还将教授介绍的新品种、新技术介绍给大家听,乡亲们只要有生产上不懂的问题就会去向他请教,他也热情积极地给他们解答。科学有效的管理给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4年,200亩水稻一季收成经济效益达到10余万元。他说:“这与科学的管理和农业技能培训是分不开的,明年我将再接再励,争取能有更好的收成”。 荆刘社区村民谢有寿是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农民之一,他在示范区承包了约13亩钢架大棚,种植绿色蔬菜。示范区里建有2500平方米的育苗工厂,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等,以及园区与省农科院、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合作引进的蔬菜新品种,都能在育苗工厂得到种苗,价格也比市场价要低,园区还聘请了3名技术员专门为农户们提供技术服务。谢有寿直接在园区低价购买种苗,遇到种植技术问题,可以请园区的技术员上门进行指导,种植的蔬菜受到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监管,确保品质优良。成熟上市的蔬菜,谢有寿除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外,其他的全部由靓绿农副产品公司收购,价格较众彩物流批发价要高10%左右,去年谢有寿的蔬菜销售额达到了35万元,效益可观。 (江宁区“两会”谷里分会)
江宁区谷里街道位于南京30公里半径都市圈核心区的西南部,北与雨花台区板桥新城、铁心桥街道接壤,南与横溪街道接壤,毗邻禄口空港新城。辖区面积91平方公里,辖11个社区(村)委员会,常住人口约3.77万人,流动人口0.75万人。谷里是农业主导型街道,现有耕地面积5.03万亩,水面1.80万亩,山林面积2.12万亩。近几年来,街道积极建设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22460亩,目前已建成连片钢架大棚5000余亩,连栋大棚80000平方米,华东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叶菜防虫网基地500亩,玻璃温室20000平方米,育苗中心2500平方米,园区内沟渠、路、桥、涵、闸等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完善。2011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农业园区,2014年承担青奥会绿色蔬菜直供任务。街道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南京市农业主导型镇街分类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 谷里街道坚持“政府引导、社区参与、农民创业的”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投入提升街道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并且建立了以服务培育本地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街道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职业农民创业增收,推动农民致富的探索很有启迪。 一、政府在社会化服务中搭舞台、搞服务 近年来,谷里致力于强街富民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全面推进,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逐步显现。 1、抓好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化技能 街道将职业农民培训作为农业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通过集中组织当地种植大户(职业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农业设施、装备、技术等,并通过种植大户(职业农民)的带动效应,逐步提高地区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培训以街道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设置了设施蔬菜、茶叶、水产、农家乐等专业,授课方式采用集中面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足够的培训授课时间和指导次数。讲课老师除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授课能力的技术人员、科研院校专家外,还组织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员,从而使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当地农情。在前几年扎实完成各类培训目标基础上,通过田头反馈,今年又组织职业农民培训四期共374人,其中农艺培训一期87人、水产养殖培训一期96人、园艺技术培训二期191人,直接为生产经营一线输送知识动力。 2、实施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街道针对农村大量劳力向城市转移、过去合同承包土地面积过小,多数农户已出现难作为、不作为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利益互惠促进土地流转,将本地农户手中的闲散土地化零为整,承包给有意愿、有技术、有实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或利用农业机械进行大面积的粮食种植、或投资建设钢架大棚搞设施蔬菜,亩均效益比原先提高30%左右。目前,谷里街道已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面积30771亩,有效地推动了街道规模化农业的发展。 3、开展土地整治,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街道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街道利用上级惠农政策,用三年时间完成土地综合整治任务26440亩目标,根据地理条件和生产功能分别落实在祖堂社区、柏树社区、亲见片区和石坝片区农用地整理等6个项目。目前,已实际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面积26633.84亩。实施土地整治以来,街道严格按照南京市农业“1115”工程的要求,通过江苏省农科院的规划设计,合理分类、科学布局,形成了绿色蔬菜10000亩、经济林果5000亩、花卉苗木4000亩,以及优质稻米3000亩的规划方案,明确了以绿色蔬菜为主导的产业定位,使谷里成为南京市两个万亩叶菜基地之一。 4、配套农业设施,建设水利道路 在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新建灌溉重点工程、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菜地、农业综合开发、太湖流域环境治理、设施育苗中心等一批农业、水利、开发项目,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实施有效嫁接,对项目区内的沟、渠、路、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街道整个整治片区初步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线、渠成网、林成行的规模农业格局。 5、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地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街道在拓展引导牛首合作社产供销龙头作用的同时,帮扶组建了靓绿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靓绿植保合作社,建立区域排灌保障、测土配方、种苗代供代育服务。合作社投资1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手扶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为本地职业农民提供育苗、整田、插秧、植保、收割等服务,不但服务优质及时,且费用与同期市场价相比优惠2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受到种植大户的普遍欢迎。 二、农民在自主创业中得实惠、促增收 通过近几年培育发展,目前全街道已形成初具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专业大户144家,家庭农场3家,带动常年务农就业691人,形成年销售额22837万元,纯收入2441万元,使农业专业经营组织内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600元,比本地同业人员增加20%以上,职业农民人均年收入6—8万元。其中街道分会联系的双塘社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专业大户6家,家庭农场1家,带动帮扶48户,形成年销售额688万元,纯收入252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550元。使过去朴素的传统农民实现了成功转型。 双塘社区种粮大户杨宗友2013年承包经营了150余亩农田,建立起了家庭农场,主要以生产粮油稻麦为主。2014年水稻产量60吨,小麦产量45吨,全年总产值45万元,纯收入达到15万元。杨宗友深有体会的说:“自从有了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以后,只要打一个电话,农机合作社就能上门服务,从水稻育秧、到带水整田、插秧、植保、收割、烘干、销售,基本上是‘全程化保姆式服务’,而且服务价格比市场低20%,我既是生产一把手,又当调度,干得顺手顺心,增强了信心。”这种装备齐全,服务到位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于像杨宗友这样的职业农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场主们可以实现田头调度,真正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由于杨宗友种植的水稻、小麦都是优良品种,单价比常规品种高近一倍,产品收割后田头定价,加工厂烘干机前交货,直接由牛首合作社销售,使效益最大化。日常生产中,街道农服中心还安排了2名农业技术专家,经常来到田间地头,为大户们进行技术指导,生产上任何时间有问题,都能拨个电话,把专家请到田头来。 亲见社区村民徐松在鸡儿岗村组创建了200亩家庭农场,以生产粮油稻麦为主。徐松参加了街道农服中心组织的家庭农场主专业技能培训班,掌握了“高产水稻种植管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在种植水稻时,他懂得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田间管理操作,在种植期间结合“防胜于治,综合管理”等防治方针,很好的把住水稻病虫害防治关。空闲时间他还不忘到周边农户家里串串,将农业技术培训课上老师讲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跟大家讨论交流,还将教授介绍的新品种、新技术介绍给大家听,乡亲们只要有生产上不懂的问题就会去向他请教,他也热情积极地给他们解答。科学有效的管理给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4年,200亩水稻一季收成经济效益达到10余万元。他说:“这与科学的管理和农业技能培训是分不开的,明年我将再接再励,争取能有更好的收成”。 荆刘社区村民谢有寿是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农民之一,他在示范区承包了约13亩钢架大棚,种植绿色蔬菜。示范区里建有2500平方米的育苗工厂,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等,以及园区与省农科院、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合作引进的蔬菜新品种,都能在育苗工厂得到种苗,价格也比市场价要低,园区还聘请了3名技术员专门为农户们提供技术服务。谢有寿直接在园区低价购买种苗,遇到种植技术问题,可以请园区的技术员上门进行指导,种植的蔬菜受到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监管,确保品质优良。成熟上市的蔬菜,谢有寿除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外,其他的全部由靓绿农副产品公司收购,价格较众彩物流批发价要高10%左右,去年谢有寿的蔬菜销售额达到了35万元,效益可观。
(江宁区“两会”谷里分会)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