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本地资讯
点亮贫困户的希望之光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07
——六合区“两会”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炎炎夏季的夜晚,每当雨后的人们穿着拖鞋、凉鞋、布鞋行走在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峨嵋社区一条2500多米长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在两侧路灯的照耀下进入到村庄周围时, 你会发现,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厂房里时有货车轿车进进出出,一幢幢漂亮别致的农家小楼映入了眼帘……,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通过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的实施,如今成为我区精准扶贫开发成果的一个缩影。在2013到2015三年间,六合区“两会”紧紧围绕“项目、贴息、帮带、助学、就业、合作、智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战略,坚持扶贫与扶志并重、“输血”与“造血”齐抓,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化扶贫和智力扶贫为重点,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贫困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点亮了贫困户的希望之光。 项目扶贫 就是在各街镇经济薄弱重点村(社区)围绕利民、惠民,改善民生为目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使贫困线上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三年间,通过区“两会”指导、协调、帮助项目145个,总投资1.9218亿元。使雄州街道的龙虎营村、程桥街道的金庄社区、金牛湖街道的峨嵋社区、冶山街道的瓜娄村、马鞍街道的河王湖社区、竹镇镇的八里村等万余农户受益。他们不仅解决了吃水、出行等方面难题,还实现了村村建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建有卫生室,村村通公交的凤愿。 贴息扶贫 是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且一时缺泛资金的人,通过贴息方法让其贷款拉动生产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形式。金牛湖街道峨嵋社区郑再义说,他曾是当地一个穷得出名的人,2011年区和街道“两会”通过连续三年贴息资金帮扶后,他在养殖家禽的同时,承包了集体水面进行养魚,并在区和街道“两会”的牵线下,获得了当地农业部门技术支持,2013年全家五口人,人均养殖业收入达2万元。靠养殖起家的郑再义,实现了“一年见效,二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如今的郑再义不仅砌了新楼房,而且也娶了心上人。据区“两会”统计,在2013到2015年间,区“两会”共贴息73.15万元,拉动325户(次)农民获取1835万元贷款发展生产,现在户户均达到或超过了南京市规定的脱贫标准。 帮带扶贫 是指区“两会”通过向省、市“三会”争取的340万周转金(无息),用来支持民营企业在发展生产中愿意接纳区“两会”或街镇分会推荐的贫困户劳力就业,实现务工脱贫的一种形式。马鞍街道境内的南京圣凱冷拉型钢有限公司,受扶区“两会”10万元扶贫周转金进行扩大生产规模后,吸纳了由马鞍街道分会推荐的6名低收入农户劳力进厂务工,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大圣村村民马其山家是一个低收入户家庭,全家三口人自前年进入该公司后,当年就摆脱了贫困行列。近三年,全区有325人(次)象马其山那样靠民营企业带动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路。助学扶贫 主体是通过多方联系,帮助贫困户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从而实现“挖穷根”的目的。在区“两会” 积极争取下,自2011年开始,今年是市“三会”连续六年联系玄奘寺为竹镇镇八里村10名家庭贫困学生捐款10万元。区“两会”程桥街道分会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会同有关学校,给10名残疾、单亲等特困家庭的学生,每生每年补贴1000元,用于上学交通费和在校伙食改善上。南京佛教居士朱、张二位女士,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到冶山街道石柱林村,每年为贫困户学生毛永超送去2000元助学款,使其能继续求学;2014到2015年,朱、张二位女士又到扬州天海职校为2名六合籍贫困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助学款和价值千余元生活、学习用品。从区“两会” 有关数据表上看到,仅2013到2015年间,共资助贫困学生数为1592人,累计金额241.65万元。 就业扶贫 就是利用街镇、社区公益事业性单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愿望。针对街镇、社区需要聘用人员充实到当地护路、护堤、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的实际,区“两会”和街镇分会积极向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建议,把低收入农户中符合聘用条件的人作为优先录用对象。马鞍街道河王湖社区优先录用了53名低收入农户中人员任村民小组保洁员,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3000元。横梁街道横梁社区千方百计协调本地企业,吸纳46名低收入户人员充实到企业的生产岗位,人均年工资收入达2.6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家庭实现脱贫。类似河王湖社区、横梁社区的做法,全区(原六合县9个镇街)9个社区(村)低收入农户中,有1430人足不出社区(村)实现就业,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合作扶贫 是指区“两会”和镇街分会用周转金和贴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近三年来,区“两会”和镇街分会先后筹措40万元周转金、7万元贴息资金扶持15个有帮扶低收入农户愿望的专业合作社,共带动643户低收入农户告别了贫困,同时也增强了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实力。马鞍街道河王湖社区河王土地合作社,吸纳当地90户低收入农民入股土地700余亩种植茶叶、野茉莉等花卉苗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区“两会”周转金的支持后,随着自身发展速度加快,合作社又反聘入股农民进社从事季节性工作,使原先入股的农民不仅获得土地的股份收入,而且每年还从合作社获得90余万元劳务收入,使合作社的社员,户户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愿望。 智力扶贫 就是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低收入改变那种单纯靠“卖力气挣钱脫贫”的状况,从而使他们拥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专业生产技能,走上科技脱贫、科技奔小康的道路。近三年来,区“两会”共主办农技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740人(次)。同时,还推荐17名贫困户子女到南京市“三会”组织的免费学驾驶活动,并且人人都获得了驾驶执照;推荐12名贫困户子女到扬州天海职校(省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地,中专,毕业后可定向安排工作)免费上学;区“两会”及镇街分会共协办各种农技培训班85期,受训人数为8776人(次);协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70期,受训人数6820人(次)。龙袍街道新城社区贫困户曹兴东接受街道分会协办的“吊机工”培训并获得等级证书后,与25名“同学”一道全部被南京港务局录用,人均月工资4500余元,实现了“一人凭技术就业、全家摘掉贫困帽” 的愿望。金牛湖分会协办的车工培训班,45名学员经区有关部门考核全部拿到上岗证书,就业后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顾名思义是动员社会上一切可以依靠的组织、团体和人员,广泛参与扶贫济困的行动,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纽带和桥梁。近三年来,区“两会”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等困难,从抓组织网络建设、加强物资基础、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自加压力,乐为“两个精准”目标作新奉献。在区“两会”人员身体力行下,通过三年的努力,六合区9个镇街和9个联系村分别建立了扶贫资金会,资金额已扩展到1098万元,已为贫困户、低收入户提供解困资金249.5万元(其中用于贴息53.6万元,用于救灾解困97.4万元,用于助学98.5万元)。雄州街道党工委、办亊处发动街道机关、社区(村)干部直接参与扶贫,232名街道机关干部、256名社区(村)干部共捐资100万元,帮扶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脱贫致富。区“两会”工商联分会组织所属各专业协会,釆取一个协会联系一个贫困社区(村)方法进行“手拉手”扶贫。区“两会”主动联系南京3名佛教居士连续五年来六合捐款1.6万元,资助4名贫困户子女继续上学读书。 六合区“两会”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扶贫举措,在老区扶贫工作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从而为全区农村点燃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希望之火。 (翁世仁 倪新村 李建华)
——六合区“两会”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炎炎夏季的夜晚,每当雨后的人们穿着拖鞋、凉鞋、布鞋行走在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峨嵋社区一条2500多米长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在两侧路灯的照耀下进入到村庄周围时, 你会发现,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厂房里时有货车轿车进进出出,一幢幢漂亮别致的农家小楼映入了眼帘……,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通过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的实施,如今成为我区精准扶贫开发成果的一个缩影。在2013到2015三年间,六合区“两会”紧紧围绕“项目、贴息、帮带、助学、就业、合作、智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战略,坚持扶贫与扶志并重、“输血”与“造血”齐抓,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化扶贫和智力扶贫为重点,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贫困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点亮了贫困户的希望之光。 项目扶贫 就是在各街镇经济薄弱重点村(社区)围绕利民、惠民,改善民生为目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使贫困线上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三年间,通过区“两会”指导、协调、帮助项目145个,总投资1.9218亿元。使雄州街道的龙虎营村、程桥街道的金庄社区、金牛湖街道的峨嵋社区、冶山街道的瓜娄村、马鞍街道的河王湖社区、竹镇镇的八里村等万余农户受益。他们不仅解决了吃水、出行等方面难题,还实现了村村建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建有卫生室,村村通公交的凤愿。 贴息扶贫 是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且一时缺泛资金的人,通过贴息方法让其贷款拉动生产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形式。金牛湖街道峨嵋社区郑再义说,他曾是当地一个穷得出名的人,2011年区和街道“两会”通过连续三年贴息资金帮扶后,他在养殖家禽的同时,承包了集体水面进行养魚,并在区和街道“两会”的牵线下,获得了当地农业部门技术支持,2013年全家五口人,人均养殖业收入达2万元。靠养殖起家的郑再义,实现了“一年见效,二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如今的郑再义不仅砌了新楼房,而且也娶了心上人。据区“两会”统计,在2013到2015年间,区“两会”共贴息73.15万元,拉动325户(次)农民获取1835万元贷款发展生产,现在户户均达到或超过了南京市规定的脱贫标准。 帮带扶贫 是指区“两会”通过向省、市“三会”争取的340万周转金(无息),用来支持民营企业在发展生产中愿意接纳区“两会”或街镇分会推荐的贫困户劳力就业,实现务工脱贫的一种形式。马鞍街道境内的南京圣凱冷拉型钢有限公司,受扶区“两会”10万元扶贫周转金进行扩大生产规模后,吸纳了由马鞍街道分会推荐的6名低收入农户劳力进厂务工,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大圣村村民马其山家是一个低收入户家庭,全家三口人自前年进入该公司后,当年就摆脱了贫困行列。近三年,全区有325人(次)象马其山那样靠民营企业带动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路。助学扶贫 主体是通过多方联系,帮助贫困户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从而实现“挖穷根”的目的。在区“两会” 积极争取下,自2011年开始,今年是市“三会”连续六年联系玄奘寺为竹镇镇八里村10名家庭贫困学生捐款10万元。区“两会”程桥街道分会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会同有关学校,给10名残疾、单亲等特困家庭的学生,每生每年补贴1000元,用于上学交通费和在校伙食改善上。南京佛教居士朱、张二位女士,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到冶山街道石柱林村,每年为贫困户学生毛永超送去2000元助学款,使其能继续求学;2014到2015年,朱、张二位女士又到扬州天海职校为2名六合籍贫困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助学款和价值千余元生活、学习用品。从区“两会” 有关数据表上看到,仅2013到2015年间,共资助贫困学生数为1592人,累计金额241.65万元。 就业扶贫 就是利用街镇、社区公益事业性单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愿望。针对街镇、社区需要聘用人员充实到当地护路、护堤、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的实际,区“两会”和街镇分会积极向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建议,把低收入农户中符合聘用条件的人作为优先录用对象。马鞍街道河王湖社区优先录用了53名低收入农户中人员任村民小组保洁员,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3000元。横梁街道横梁社区千方百计协调本地企业,吸纳46名低收入户人员充实到企业的生产岗位,人均年工资收入达2.6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家庭实现脱贫。类似河王湖社区、横梁社区的做法,全区(原六合县9个镇街)9个社区(村)低收入农户中,有1430人足不出社区(村)实现就业,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合作扶贫 是指区“两会”和镇街分会用周转金和贴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近三年来,区“两会”和镇街分会先后筹措40万元周转金、7万元贴息资金扶持15个有帮扶低收入农户愿望的专业合作社,共带动643户低收入农户告别了贫困,同时也增强了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实力。马鞍街道河王湖社区河王土地合作社,吸纳当地90户低收入农民入股土地700余亩种植茶叶、野茉莉等花卉苗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区“两会”周转金的支持后,随着自身发展速度加快,合作社又反聘入股农民进社从事季节性工作,使原先入股的农民不仅获得土地的股份收入,而且每年还从合作社获得90余万元劳务收入,使合作社的社员,户户实现了脱贫奔小康的愿望。 智力扶贫 就是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低收入改变那种单纯靠“卖力气挣钱脫贫”的状况,从而使他们拥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专业生产技能,走上科技脱贫、科技奔小康的道路。近三年来,区“两会”共主办农技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740人(次)。同时,还推荐17名贫困户子女到南京市“三会”组织的免费学驾驶活动,并且人人都获得了驾驶执照;推荐12名贫困户子女到扬州天海职校(省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地,中专,毕业后可定向安排工作)免费上学;区“两会”及镇街分会共协办各种农技培训班85期,受训人数为8776人(次);协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70期,受训人数6820人(次)。龙袍街道新城社区贫困户曹兴东接受街道分会协办的“吊机工”培训并获得等级证书后,与25名“同学”一道全部被南京港务局录用,人均月工资4500余元,实现了“一人凭技术就业、全家摘掉贫困帽” 的愿望。金牛湖分会协办的车工培训班,45名学员经区有关部门考核全部拿到上岗证书,就业后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顾名思义是动员社会上一切可以依靠的组织、团体和人员,广泛参与扶贫济困的行动,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纽带和桥梁。近三年来,区“两会”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等困难,从抓组织网络建设、加强物资基础、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自加压力,乐为“两个精准”目标作新奉献。在区“两会”人员身体力行下,通过三年的努力,六合区9个镇街和9个联系村分别建立了扶贫资金会,资金额已扩展到1098万元,已为贫困户、低收入户提供解困资金249.5万元(其中用于贴息53.6万元,用于救灾解困97.4万元,用于助学98.5万元)。雄州街道党工委、办亊处发动街道机关、社区(村)干部直接参与扶贫,232名街道机关干部、256名社区(村)干部共捐资100万元,帮扶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脱贫致富。区“两会”工商联分会组织所属各专业协会,釆取一个协会联系一个贫困社区(村)方法进行“手拉手”扶贫。区“两会”主动联系南京3名佛教居士连续五年来六合捐款1.6万元,资助4名贫困户子女继续上学读书。 六合区“两会”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扶贫举措,在老区扶贫工作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从而为全区农村点燃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希望之火。
(翁世仁 倪新村 李建华)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