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本地资讯
发挥参谋助手和牵线搭桥作用--溧水区“三会”洪蓝镇分会会长陈敬瑞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10
近年来,在市、区“三会”的关心指导下,我镇进一步创新举措、找准路子,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团结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镇分会在扶贫开发中的参谋助手、牵线搭桥作用,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洪蓝贡献力量。 一、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建言献策。 老区和老区群众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老促会应发挥“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辅助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特别是镇领导干部增强支援老区发展的责任感,树立对老区人民的感恩意识。积极沟通衔接,搭建好平台,坚持以辅助党和政府的决策落实为己任,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老区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迫的切身利益问题,大力开展综合调研,摸清底数、找准问题、谋划良策,把党的方针政策传递给基层群众,同时及时将群众呼声和期盼反映给镇党委、政府,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扶持低收入农户通过各种方式增收致富,努力消除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标。 二、协调各界力量,推进老区发展。 以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一是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线,以项目为抓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千方百计为老区争取实用、急需、长远的扶贫项目,引导老区群众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建设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老区“造血”功能,加快老区扶贫开发步伐。近年来,共先后引进30多个项目,流转土地3200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先后建成镇便民服务中心、洪蓝市民休闲广场、洪蓝客运站、镇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功能性设施,改造金牛南路、平安西路、凤凰井路等集镇道路,提档升级农村道路18公里,稳步实施农村覆盖拉网式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务、燃气一体化”建设,实现全域饮用长江水;绿化造林6000余亩,洪蓝镇被评为江苏省“水美乡镇”;傅家边村被评为“全国最美村镇”;山凹村、涧东村、张塘角村被评为江苏省“水美乡村”。三是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升老区人口综合素质。规范运行镇励志助学基金,开工建设镇第一中心幼儿园,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和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建成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和世代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成功创建省级“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农合、城居保基本做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提标扩面、应保尽保。四是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和平安、法治创建工作,三里亭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傅家边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完善各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妥善处置各类舆情和12345政务热线诉求,完善项目实施社会稳定评估制度和矛盾调处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增强群众幸福感。近年来,加大资金投入,在各村(社区)新建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添置体育健身器材;结合“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明生活;深化文明单位和文明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坚持分类实施,推进精准扶贫。 对全镇低收入农户的年龄结构、就业创业意愿、劳动能力、工作技能等,进一步细致梳理,一户一策,分类施策,动态管理,精准扶贫到位。一是严格各类政策扶持。认真做好农业补贴、生态补偿、耕地保护、民政救助、养老补贴、尊老金等资金发放,确保不打折扣、按时到位,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加强就业扶持。对农业种植基地、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户就业愿望进行双向了解、建档立册,有针对性的组织免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低收入农户重点围绕小门面、小作坊、小运输、小商贩、小规模种养开展“五小”创业,优先发放小额贷款,在种苗、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与劳务公司合作,精准定制公益性岗位对镇村的保洁、保安、保养、保录的公益性岗位,适当安排给当地有就业愿望的低收入户。三是做好特殊群体扶贫。对因病因残等支出型、无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重点加大联系帮扶,给予更多关爱,政策托底,采取“万名党员帮万家”、政府购岗、免费参保、免费入社、捐资助学、慈善救助、“结对子”等方式帮扶脱贫。四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镇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深入联系帮扶薄弱村、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将党的温暖送到每户贫困农户家中;进一步规范村“三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非生产性开支,确保更多的资金用于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引导各村因地制宜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真正为民办事,办好事,办成事。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