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本地资讯
与时俱进抓联动 整村推进结硕果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7/04/07
浦口区“三会” (2015年12月10日) 三年来浦口区“三会”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和市“两会”关心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抓联动,紧密结合帮扶村实际,以帮助帮扶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稳定脱贫为目标,以项目建设扶贫为重点,用好用活扶贫资源,力所能及,有效地推进了帮扶村转化工作,联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整村推进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基本情况 近年来,从全区层面看,浦口区整村推进工作开展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2014年全区2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543万元,比2013年增长151.59%,高出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率50.34个百分点。在措施上做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帮扶机制。区委、区政府在总结前一轮实施的“五个一”帮扶联动机制经验基础上,于2014年10月29日出台了《关于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深化网格化管理、实施综合帮扶的意见》文件下发全区,在现有的25个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基础上,将10个经济欠发达村列入集中帮扶,明确帮扶资金或物资不少于10万元和不低于 1000平方米商业用房或建设100亩以上的8332钢架大棚及物业收益不低于20万元。二是明确帮扶路径。通过财政、项目、资金、结对、产业等多种形式实施整村推进,促进了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有效开展。2013年在浦口区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了一期16幢7.8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014年又建成二期10幢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从2013年开始连续2年向25个薄弱村平均兑付了50万元标房租赁收入,有力地促进了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三是明确帮扶重点。去年区农业局充分发挥了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在革命老区桥林街道林山等薄弱村实施了1420亩以“十个统一”为内容的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示范区水稻产量比周边田块平均增14.6%,初步解决了水稻标准化生产和水稻种植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周边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在永宁街道友联村实施了1个部级和1个省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涉及农户3088户,辐射带动2万余亩,亩产达690公斤和660公斤;在桥林街道扶贫分会联系的福音社区开展了秸杆回收和综合利用,使435户社员亩增收达350元;在汤泉街道利用雨发生态园解决了该街道扶贫分会联系的高华社区农民就业1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1200多户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从区“三会”与6个街道所联系的薄弱村帮扶情况来看,三年来,整村推进工作开展也取得了显著变化。 一是帮扶村经济收入每年增长20%—30%。尤其市区联系点友联村201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368.84万元,跃入全区第7位,备受注目。同时,另外5个街道扶贫分会联系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汤泉街道高华社区为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4.5%;星甸街道十里社区为89.1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2%;盘城街道渡桥社区为87.09万元,比上年增长23.37%;江浦街道高旺社区为8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1.3%;桥林街道福音社区77.87万元,比上年增长20.4%。 二是低收入户收入得到了提高。由区、街扶贫分会通过多种渠道帮扶的低收入户达3574户,受扶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14年受扶户人均纯收入达16253元,比上年增长20.4%。 三是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如汤泉街道高华社区3000亩的苗木基地、星甸街道十里社区1500亩茶叶基地、桥林街道福音社区1500亩蔬菜基地、江浦街道高旺社区万只禽畜养殖基地、盘城街道渡桥社区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永宁街道友联村5000亩高产渔业养殖基地和万亩水稻种植省级示范片基地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了广大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区、街相关部门投入财力、物力,使五个联系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逐年改善,村村通公路,自然村村村相连有水泥路或砂石路,土地复垦见到成效,长年失修的水库、涵闸、渠道、塘坝、农桥得到了重新维修加固,农村改水工程使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五个村的合作医疗参保率、自来水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村级卫生室按标准建成,村容村貌干净、优美,市、区联系点友联村成为南京市水美乡村。 二、整村推进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 在总结2010—2012年整村推进工作经验基础上,2013年面对实际,我们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搞好了市、区联系点友联村整村推进工作,同时还配合了各街道分会做好了帮扶村经济发展推进工作。三年来共实施帮扶项目36个,其中产业项目6个,基础设施项目10个,公益事业项目10个,村庄整治项目10个,投入资金达17250万元。尤其市区联系点友联村三年来的整村推进变化令人刮目相看,可谓是组织程度高,投入资金多,帮扶力度大,受惠范围广,发展效果好,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认可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1、帮助结对村理清思路,完善发展规划。三年来,为了做好市区联系点友联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每年初区“三会”全体驻会人员深入友联村,与街道主管农业的副主任、扶贫分会长与该村委会班子成员,坐在一起听取工作汇报,研讨发展思路,并结合该村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工作有的放矢,着力提高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能力。同时指导各街道扶贫分会深入结对村了解情况,与村委班子共商发展大计,做到了发展有规划,推进有步骤,效果有检查,考核有依据。从而推动了整村推进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2、帮助结对村实施项目,发展特色产业。三年来,我们区“三会”在农业项目上,配合友联村狠抓了万亩水稻高产省级示范片创建工作,推广种植了省优水稻新品种“5055”,实现了大面积亩产1200斤和1200亩核心方亩产1300斤突破。同时还配合了友联村连续三年狠抓了三合圩万亩小麦高产省级示范片的创建工作,推广种植了扬麦16丰产方4200亩,实现了单产875斤。在特色水产项目上,争取到了省老促会和市“两会”的帮助与牵线搭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永宁街道大力推进下,通过省海洋渔业研究所引进苏州通威公司饲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5000亩现代渔业精品园工程,资金投入一个亿,目前已实现了招标、施工、放养、收益的预期目标,使强村富民落到了实处。一是渔业园水面发包每亩年租金达900元,外加管理费每亩100元,年收入高达168万元,占2014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的46%;二是为村民提供了就业近1000人次,人均收入每月达2400元;三是辐射带动了养殖技术发展,由主园区辐射创业区达1700亩,涌现出了12位渔业养殖致富带头人,亩均效益达3700元。为友联村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形成,集体经济壮大,百姓致富,做出了贡献。友联村这个大项目的引进实施也倾注了省老促会和市“两会”的一片心血。在抓好友联村特色产业发 展的同时,我会还与各街道扶贫分会为帮扶村落实项目,实施整村推进。三年来,为汤泉街道扶贫分会帮扶村高华社区谋划,建立了高华社区绿色农副产品500亩生产基地,创新了绿色种植模式,产品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了9个自然村75个低收入户,人均收入达17000元。为星甸街道扶贫分会帮扶村十里社区落实了1500亩农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达450万元,使12个自然组1500个农户从中受益,户均收入达18750元。为盘城街道分会帮扶村渡桥社区引进了“市级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区”、市级农民创业基地,在增收项目区和农民创业基础上,组建了低收入农户增收合作社,合作社以“三农”服务为主,为低收入农户提供了生产、经营、销售、技术、信息等综合性服务,通过土地流转、安排务工、自主经营、分红、帮扶等多渠道增加社员收入。同时,通过资源开发、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起了旅游休闲观光园,利用每年举办的葡萄采摘节,直接增加了葡萄种植户的收入,带动了种植户225户,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712人,这也为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提供了支撑。江浦街道扶贫分会,通过部门配合,为帮扶村高旺社区,引进了高标准林大都市生态园项目,实施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强对观赏苗木土地的综合利用,采取树下套种农作物、套养家禽等方式,使生态园内150多个农户提高了经济效益,户均增收达25000元,从而形成了引进一个项目,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了一批农户,富了一方百姓。 3、帮助结对村解决难题,援建基础设施。三年来,在市“两会”关心下,区“三会”与结对部门配合,发挥职能优势,积极筹措资金,为结对村提供必要的支持,援建基础设施,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如市、区联系点友联村在市、区交通财政等部门支持下,借助于一系列农路建设,一事一议等项目,投入660万,完成了村级主干道以及9个村民小组道路建设,道路总长达20公里,在硬质化的基础上安装了路灯240盏,实行了亮化,同时在区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支持下,对5000亩农田进行了改造;投资1200多万,新建电站4座,农桥9座,建设硬质化生产路3000米,硬质化沟渠5000米,清淤13万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完善,使土地流转对外发包,价格从每亩700元增到1060元,农民仅此一项每亩增收在300元以上。江浦街道扶贫分会近两年来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南京科工园,为联系村高旺社区争取资金20.4万元,新建维修村组级道路1.7公里并对道路实施全年保洁、维护管理,同时兴办水利项目2个,改善了村民生产条件。星甸街道扶贫分会联系街道水利、农业部门向区级相关部门争取了投资400万元,为联系村十里社区配套建设了泵站6座、桥涵30座,铺设了砂石路10公里,从而改善了十里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盘城街道扶贫分会积极争取帮扶部门高新区投资95万元,对帮扶村渡桥社区天河桥生态停车场改造和赵营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 4、对帮扶村实施扶贫贷款倾斜,提高减贫致富能力。为了提高薄弱村农民致富,三年来,我们充分用好用足每年手中掌握的3000万扶贫贷款和220万的贴息,重点对街道扶贫分会所联系的5个帮扶村和市区联系点友联村实施了80%倾斜,在投向上保重点地区、重点人头、重点专合组织和新的扶贫户,做到了先一产后二、三产,在对象选择上坚持了“四先四后”:在有爱心的基础上,坚持先强后弱,在带动低收入户数量上,坚持先多后少;在登记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上,坚持先低后高;在新老贷户选择上,坚持先新后老,通过专门会议、专题交流、专项督查,经过一听、二看、三议的方式以及紫金农商银行浦口支行的全力支持下,共发放扶贫贷款达9000多元,贴息660多万,带动了低收入户2316户,为66个低收入户贷款324万,为157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贷款5600万,带动了2209户低收入户,其中为93家种植业贷款1493万元,带动户数为1013户,打工人数711人,为74家养殖业贷款1299万元,带动户数为959户,为12家中小工商企业贷款450万元,吸纳就业人数255人。三年来,受扶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019元、16930元、20485元;比帮扶前人均增收了分别为:2250元、2821元、3642元;增幅达分别为:20%、20.9%、21%,使精准扶贫和“双扶双赢”落到了实处。 实施整村推进见成效就是要围绕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使我们深深感到: 1、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与党委同心、同向、同步,形成良好帮扶氛围。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友联村帮扶的成效,便是佐证。客观地说,三年来浦口区扶贫开发、3000万扶贫资金发放、整村推进、老区建设、科技培训、调查研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基层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全力支持、良好的氛围为工作开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因此,更多的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有进步、有亮点、有经验、有创新。 2、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有大项目支撑。友联村的变化就是大项目支撑的结果,所以说扶贫开发项目不仅是薄弱村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低收入户增收的平台,更是我们区“三会”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须要抓得上、抓得住、抓得紧、抓得成;必须要联心、联手、联动,克服不在心、不用心和不耐心,必须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寻求合适的增收项目,为薄弱村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 3、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形成资金支撑的长效机制。三年来,浦口区做好了村级能力建设村标房确权发证和租金拨付到村,由开发区或街道落实了从2013年至今后每年50万元的租金收益,为整村推进注了强劲的动力。同时浦口区扶贫基金会每年3000万元扶贫贷款发放重点向薄弱村倾斜,在产业化上选择“四有一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龙头来实施帮带低收入户增收,实现“双扶双赢”,培育了一批脱贫致富典型,通过综合施策,推动了整村推进全面提升。 4、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在低收入户增收上实施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的措施要精准。近年来浦口区在这方面实施了探索并取得了成效。一是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扶持农民初始创业、非农创业、特色创业和集群创业,新建了4个农民创业基地,新增了200户创业,带动了1000人就业。二是推进物业富民。开展了农民物业合作,拓宽了农民物业收入来源。三是创建农民股份合作社示范社。参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准,提升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质量和层次,增强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四是完善低收入户帮扶机制。重点是鼓励“五小”创业、“四保”就业和合作社入股分红,力争2015年底全区消除人均年收入6500元以下农户。 5、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这是整村推进关键所在,友联村变化和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就是明证。要能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充实到班子里,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使用力度,这是解决内生动力的根本之道。强化各街道扶贫分会、村(社区)扶贫小组和扶贫工作网络建设,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基础,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组织网络,使扶贫开发提质增效。 三、新一轮整村推进的工作打算 在友联村帮扶取得经验基础上,按照市“两会”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好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同志系列扶贫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按照“五个一”要求,选择有发展潜力、有接受帮扶能力的革命老区桥林街道欠发达村福音社区,作为市、区“两会”帮扶联系点,以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为目标,开展好新一轮整村推进帮扶工作。 二、工作重点 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百姓收入提高,不断减少低入户这三个核心指标,作为推进工作重点,大力提高帮扶成效,努力改变落后面貌。 三、工作措施 1、深入调研摸实情。深入帮扶村召开座谈会,通过座谈全面掌握社情和户情、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条件和存在的困难,以此建立村、户信息档案,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2、理思路订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从帮扶村的的区位、资源、产业及市场联结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论证,理清思路并制订三年发展规划和2016年度推进实施计划。 3、落实发展项目,根据规划和明年计划要求,结合当前正在着手所做的工作,从实际出发,落实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要求写出项目立项报告上报市“两会”。同时区街“分会”根据项目到区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支持,按时实施。 4、壮产业,双扶双赢。选择地域性特色产业,明年通过扶贫贷款发放倾斜,支持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创业,带领低收入户脱贫致富。 5、盘活资产增强“造血”功能。认真谋划,从资源禀赋实际出发,将资源变资金,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稳定来源。 6、抓好班子建设。强化主动开展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等、靠、要。
浦口区“三会”
(2015年12月10日)
三年来浦口区“三会”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和市“两会”关心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抓联动,紧密结合帮扶村实际,以帮助帮扶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持续稳定脱贫为目标,以项目建设扶贫为重点,用好用活扶贫资源,力所能及,有效地推进了帮扶村转化工作,联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整村推进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基本情况 近年来,从全区层面看,浦口区整村推进工作开展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2014年全区2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543万元,比2013年增长151.59%,高出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长率50.34个百分点。在措施上做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帮扶机制。区委、区政府在总结前一轮实施的“五个一”帮扶联动机制经验基础上,于2014年10月29日出台了《关于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深化网格化管理、实施综合帮扶的意见》文件下发全区,在现有的25个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基础上,将10个经济欠发达村列入集中帮扶,明确帮扶资金或物资不少于10万元和不低于 1000平方米商业用房或建设100亩以上的8332钢架大棚及物业收益不低于20万元。二是明确帮扶路径。通过财政、项目、资金、结对、产业等多种形式实施整村推进,促进了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有效开展。2013年在浦口区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了一期16幢7.8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014年又建成二期10幢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从2013年开始连续2年向25个薄弱村平均兑付了50万元标房租赁收入,有力地促进了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三是明确帮扶重点。去年区农业局充分发挥了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在革命老区桥林街道林山等薄弱村实施了1420亩以“十个统一”为内容的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示范区水稻产量比周边田块平均增14.6%,初步解决了水稻标准化生产和水稻种植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周边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在永宁街道友联村实施了1个部级和1个省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涉及农户3088户,辐射带动2万余亩,亩产达690公斤和660公斤;在桥林街道扶贫分会联系的福音社区开展了秸杆回收和综合利用,使435户社员亩增收达350元;在汤泉街道利用雨发生态园解决了该街道扶贫分会联系的高华社区农民就业1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1200多户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从区“三会”与6个街道所联系的薄弱村帮扶情况来看,三年来,整村推进工作开展也取得了显著变化。
一是帮扶村经济收入每年增长20%—30%。尤其市区联系点友联村201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368.84万元,跃入全区第7位,备受注目。同时,另外5个街道扶贫分会联系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汤泉街道高华社区为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4.5%;星甸街道十里社区为89.1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2%;盘城街道渡桥社区为87.09万元,比上年增长23.37%;江浦街道高旺社区为8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1.3%;桥林街道福音社区77.87万元,比上年增长20.4%。 二是低收入户收入得到了提高。由区、街扶贫分会通过多种渠道帮扶的低收入户达3574户,受扶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14年受扶户人均纯收入达16253元,比上年增长20.4%。 三是坚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如汤泉街道高华社区3000亩的苗木基地、星甸街道十里社区1500亩茶叶基地、桥林街道福音社区1500亩蔬菜基地、江浦街道高旺社区万只禽畜养殖基地、盘城街道渡桥社区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永宁街道友联村5000亩高产渔业养殖基地和万亩水稻种植省级示范片基地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了广大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区、街相关部门投入财力、物力,使五个联系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逐年改善,村村通公路,自然村村村相连有水泥路或砂石路,土地复垦见到成效,长年失修的水库、涵闸、渠道、塘坝、农桥得到了重新维修加固,农村改水工程使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五个村的合作医疗参保率、自来水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村级卫生室按标准建成,村容村貌干净、优美,市、区联系点友联村成为南京市水美乡村。 二、整村推进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 在总结2010—2012年整村推进工作经验基础上,2013年面对实际,我们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搞好了市、区联系点友联村整村推进工作,同时还配合了各街道分会做好了帮扶村经济发展推进工作。三年来共实施帮扶项目36个,其中产业项目6个,基础设施项目10个,公益事业项目10个,村庄整治项目10个,投入资金达17250万元。尤其市区联系点友联村三年来的整村推进变化令人刮目相看,可谓是组织程度高,投入资金多,帮扶力度大,受惠范围广,发展效果好,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认可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1、帮助结对村理清思路,完善发展规划。三年来,为了做好市区联系点友联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每年初区“三会”全体驻会人员深入友联村,与街道主管农业的副主任、扶贫分会长与该村委会班子成员,坐在一起听取工作汇报,研讨发展思路,并结合该村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工作有的放矢,着力提高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能力。同时指导各街道扶贫分会深入结对村了解情况,与村委班子共商发展大计,做到了发展有规划,推进有步骤,效果有检查,考核有依据。从而推动了整村推进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2、帮助结对村实施项目,发展特色产业。三年来,我们区“三会”在农业项目上,配合友联村狠抓了万亩水稻高产省级示范片创建工作,推广种植了省优水稻新品种“5055”,实现了大面积亩产1200斤和1200亩核心方亩产1300斤突破。同时还配合了友联村连续三年狠抓了三合圩万亩小麦高产省级示范片的创建工作,推广种植了扬麦16丰产方4200亩,实现了单产875斤。在特色水产项目上,争取到了省老促会和市“两会”的帮助与牵线搭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永宁街道大力推进下,通过省海洋渔业研究所引进苏州通威公司饲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5000亩现代渔业精品园工程,资金投入一个亿,目前已实现了招标、施工、放养、收益的预期目标,使强村富民落到了实处。一是渔业园水面发包每亩年租金达900元,外加管理费每亩100元,年收入高达168万元,占2014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的46%;二是为村民提供了就业近1000人次,人均收入每月达2400元;三是辐射带动了养殖技术发展,由主园区辐射创业区达1700亩,涌现出了12位渔业养殖致富带头人,亩均效益达3700元。为友联村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形成,集体经济壮大,百姓致富,做出了贡献。友联村这个大项目的引进实施也倾注了省老促会和市“两会”的一片心血。在抓好友联村特色产业发 展的同时,我会还与各街道扶贫分会为帮扶村落实项目,实施整村推进。三年来,为汤泉街道扶贫分会帮扶村高华社区谋划,建立了高华社区绿色农副产品500亩生产基地,创新了绿色种植模式,产品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了9个自然村75个低收入户,人均收入达17000元。为星甸街道扶贫分会帮扶村十里社区落实了1500亩农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达450万元,使12个自然组1500个农户从中受益,户均收入达18750元。为盘城街道分会帮扶村渡桥社区引进了“市级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区”、市级农民创业基地,在增收项目区和农民创业基础上,组建了低收入农户增收合作社,合作社以“三农”服务为主,为低收入农户提供了生产、经营、销售、技术、信息等综合性服务,通过土地流转、安排务工、自主经营、分红、帮扶等多渠道增加社员收入。同时,通过资源开发、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起了旅游休闲观光园,利用每年举办的葡萄采摘节,直接增加了葡萄种植户的收入,带动了种植户225户,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712人,这也为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提供了支撑。江浦街道扶贫分会,通过部门配合,为帮扶村高旺社区,引进了高标准林大都市生态园项目,实施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强对观赏苗木土地的综合利用,采取树下套种农作物、套养家禽等方式,使生态园内150多个农户提高了经济效益,户均增收达25000元,从而形成了引进一个项目,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了一批农户,富了一方百姓。 3、帮助结对村解决难题,援建基础设施。三年来,在市“两会”关心下,区“三会”与结对部门配合,发挥职能优势,积极筹措资金,为结对村提供必要的支持,援建基础设施,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如市、区联系点友联村在市、区交通财政等部门支持下,借助于一系列农路建设,一事一议等项目,投入660万,完成了村级主干道以及9个村民小组道路建设,道路总长达20公里,在硬质化的基础上安装了路灯240盏,实行了亮化,同时在区水利局、农业局等部门支持下,对5000亩农田进行了改造;投资1200多万,新建电站4座,农桥9座,建设硬质化生产路3000米,硬质化沟渠5000米,清淤13万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完善,使土地流转对外发包,价格从每亩700元增到1060元,农民仅此一项每亩增收在300元以上。江浦街道扶贫分会近两年来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南京科工园,为联系村高旺社区争取资金20.4万元,新建维修村组级道路1.7公里并对道路实施全年保洁、维护管理,同时兴办水利项目2个,改善了村民生产条件。星甸街道扶贫分会联系街道水利、农业部门向区级相关部门争取了投资400万元,为联系村十里社区配套建设了泵站6座、桥涵30座,铺设了砂石路10公里,从而改善了十里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盘城街道扶贫分会积极争取帮扶部门高新区投资95万元,对帮扶村渡桥社区天河桥生态停车场改造和赵营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 4、对帮扶村实施扶贫贷款倾斜,提高减贫致富能力。为了提高薄弱村农民致富,三年来,我们充分用好用足每年手中掌握的3000万扶贫贷款和220万的贴息,重点对街道扶贫分会所联系的5个帮扶村和市区联系点友联村实施了80%倾斜,在投向上保重点地区、重点人头、重点专合组织和新的扶贫户,做到了先一产后二、三产,在对象选择上坚持了“四先四后”:在有爱心的基础上,坚持先强后弱,在带动低收入户数量上,坚持先多后少;在登记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上,坚持先低后高;在新老贷户选择上,坚持先新后老,通过专门会议、专题交流、专项督查,经过一听、二看、三议的方式以及紫金农商银行浦口支行的全力支持下,共发放扶贫贷款达9000多元,贴息660多万,带动了低收入户2316户,为66个低收入户贷款324万,为157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贷款5600万,带动了2209户低收入户,其中为93家种植业贷款1493万元,带动户数为1013户,打工人数711人,为74家养殖业贷款1299万元,带动户数为959户,为12家中小工商企业贷款450万元,吸纳就业人数255人。三年来,受扶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019元、16930元、20485元;比帮扶前人均增收了分别为:2250元、2821元、3642元;增幅达分别为:20%、20.9%、21%,使精准扶贫和“双扶双赢”落到了实处。 实施整村推进见成效就是要围绕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和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使我们深深感到: 1、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与党委同心、同向、同步,形成良好帮扶氛围。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友联村帮扶的成效,便是佐证。客观地说,三年来浦口区扶贫开发、3000万扶贫资金发放、整村推进、老区建设、科技培训、调查研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基层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全力支持、良好的氛围为工作开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因此,更多的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有进步、有亮点、有经验、有创新。 2、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有大项目支撑。友联村的变化就是大项目支撑的结果,所以说扶贫开发项目不仅是薄弱村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低收入户增收的平台,更是我们区“三会”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须要抓得上、抓得住、抓得紧、抓得成;必须要联心、联手、联动,克服不在心、不用心和不耐心,必须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寻求合适的增收项目,为薄弱村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经济来源。 3、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形成资金支撑的长效机制。三年来,浦口区做好了村级能力建设村标房确权发证和租金拨付到村,由开发区或街道落实了从2013年至今后每年50万元的租金收益,为整村推进注了强劲的动力。同时浦口区扶贫基金会每年3000万元扶贫贷款发放重点向薄弱村倾斜,在产业化上选择“四有一强”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龙头来实施帮带低收入户增收,实现“双扶双赢”,培育了一批脱贫致富典型,通过综合施策,推动了整村推进全面提升。 4、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在低收入户增收上实施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的措施要精准。近年来浦口区在这方面实施了探索并取得了成效。一是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扶持农民初始创业、非农创业、特色创业和集群创业,新建了4个农民创业基地,新增了200户创业,带动了1000人就业。二是推进物业富民。开展了农民物业合作,拓宽了农民物业收入来源。三是创建农民股份合作社示范社。参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标准,提升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质量和层次,增强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四是完善低收入户帮扶机制。重点是鼓励“五小”创业、“四保”就业和合作社入股分红,力争2015年底全区消除人均年收入6500元以下农户。 5、搞好整村推进,必须要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这是整村推进关键所在,友联村变化和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就是明证。要能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充实到班子里,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使用力度,这是解决内生动力的根本之道。强化各街道扶贫分会、村(社区)扶贫小组和扶贫工作网络建设,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基础,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组织网络,使扶贫开发提质增效。 三、新一轮整村推进的工作打算 在友联村帮扶取得经验基础上,按照市“两会”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好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同志系列扶贫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按照“五个一”要求,选择有发展潜力、有接受帮扶能力的革命老区桥林街道欠发达村福音社区,作为市、区“两会”帮扶联系点,以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为目标,开展好新一轮整村推进帮扶工作。 二、工作重点 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百姓收入提高,不断减少低入户这三个核心指标,作为推进工作重点,大力提高帮扶成效,努力改变落后面貌。 三、工作措施 1、深入调研摸实情。深入帮扶村召开座谈会,通过座谈全面掌握社情和户情、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条件和存在的困难,以此建立村、户信息档案,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2、理思路订规划。在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从帮扶村的的区位、资源、产业及市场联结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论证,理清思路并制订三年发展规划和2016年度推进实施计划。 3、落实发展项目,根据规划和明年计划要求,结合当前正在着手所做的工作,从实际出发,落实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要求写出项目立项报告上报市“两会”。同时区街“分会”根据项目到区相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支持,按时实施。 4、壮产业,双扶双赢。选择地域性特色产业,明年通过扶贫贷款发放倾斜,支持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创业,带领低收入户脱贫致富。 5、盘活资产增强“造血”功能。认真谋划,从资源禀赋实际出发,将资源变资金,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稳定来源。 6、抓好班子建设。强化主动开展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等、靠、要。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