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会”赴五区“三会”调研座谈
11月14、15、16日,市“三会”会长张宁生带领驻会人员一行6人,先后赴溧水、江宁、六合、浦口、高淳五区“三会”调研座谈。
会上,张宁生会长就低收入农户增收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明年市“三会”扶贫帮扶和老区建设的六项工作与各区“三会”沟通、对接。张宁生说:要充分认识设立低收入农户增收资金的重要意义,它是我们扶贫帮扶工作的创新举措,是帮扶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长效机制。明确低收入农户增收资金使用管理要求:一是集体所有,二是用于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三是单独建账,四是街镇监管,五是村委会运营,六是确保收益,七是规范使用,八是定期审计。
就明年市“三会”扶贫帮扶和老区建设工作,张宁生会长要求:一是准确把握明年形势、任务,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二是把提高扶贫质量放在首位;三是着力在提升重点联系村、合作社、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四是发展老区事业作为我们“三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区脱贫,老区发展振兴,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利用老区遗址;五是发挥“三会”优势,动员社会力量,集聚社会资源,投入扶贫济困中;六是加强“三会”自身建设。
各区“三会”汇报了低收入农户增收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今年工作情况、明年工作打算,并结合实际情况与张宁生会长提出的六项工作,进行对接。
(王群智)
中国老促会颁发革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
南京市老促会诸吉炤等6人获此殊荣
9月18日,在全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第十二次会长座谈会上,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对48个先进老区促进会和481名“革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这次获奖者都在服务老区的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他们有的已经退出工作岗位,有的还继续工作,他们为老区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南京市老促会原会长诸吉炤、江宁区老促会原会长唐忠寿、六合区老促会原会长刘方厚、六合区老促会会长余立堂、溧水区老促会原会长杨木金、高淳区老促会会长张立新等6人荣获“革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
(王群智)
集聚社会资源 广泛开展扶贫活动
11月21日、23日,市扶贫“三会”携手市妇联、团市委、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紫金农商行共商扶贫帮困举措,大家表示要聚焦扶贫,多种形式,多种办法,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21日,市“三会”会长张宁生带领驻会人员一行4人,走访市妇联,与市妇联主席谈健商谈了,妇女志愿者结对扶贫帮扶、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目前,市妇联已制定出巾帼助困工作方案,落实了责任部门。走访市红十字会,与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敏商谈了,利用红会资源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团市委书记吕璟来访市“三会”,与市“三会”会长张宁生商谈了,团员青年志愿者结对扶贫帮扶、聚焦扶贫做好事做实事、结合“五四”青年节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23日,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钱平桃来访市“三会”,与市“三会”会长张宁生商谈了,双方合作,市“三会”提出扶贫项目,市慈善总会给予支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市“三会”会长张宁生一行4人走访紫金农商行,与紫金农商行党委副书记王留平商谈了,市扶贫基金会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有关事宜。
(王群智)
示范引领 合作共赢
——记南京十里清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长清
陶长清是浦口区星甸街道十里社区人,南京十里清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08年7月他在街道、村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利用十里茶场的有利基础条件,牵头成立了南京十里清峰茶叶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五统一”的服务,从茶叶种植、田间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为社员与周边农户提供系列服务,带动周边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农户增收。到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08户,拥有固定职工12人,其中具有农民技师、评茶员、茶艺师等中高级职称人员3人,引进先进的川崎牌自动炒茶机、微波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等加工机械18台,并通过多年实际操作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加工操作技术规程。目前合作社茶园面积由刚开始的200亩发展到1000亩,其中建设自动喷滴灌系统等先进设施的核心基地345亩,辐射、带动周边茶园3000余亩。
2017年合作社共采摘茶叶鲜叶1.46万斤,加工成品茶3650斤,比2016年多662斤,其中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2960斤,2016年合作社亩效益在6800元左右,生产成本2400元,纯效益4400元,2017年亩效益增加到8600元左右,生产销售成本达3000元,纯效益5600元。
如何与合作社社员一起走合作共赢道路?近年来陶长清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示范引领,科技帮扶。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开展全面协作,聘请相关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立足于合作社的办公培训条件,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最新的种植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其改变粗放的生产模式,走科技发展之路。同时他与社中的大户、技术能手,组成技术帮扶服务小组,与陈道华低收入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在生产的主要关键节点,深入低收入户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其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2017年合作社共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社员300人次、其中低收入户80人次,深入低收入户地头指导112次,解答咨询38次。低收入户陶长美,去年在合作社的帮助指导下,科学防治病虫害,不仅提高了茶叶质量,还降低生产成本850元/亩。
二是加价收购,加工帮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十里清峰”牌雨花茶在浦口区、南京市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销量年年看涨。每年合作社对照茶叶质量标准,对满足质量要求的低收入农户鲜叶优先加价30元/斤收购,2017年合作社共收购茶叶鲜叶5800斤,其中收购低收入户茶叶鲜叶1756斤,使35户低收入户每户增收8530元。同时合作社还利用拥有的加工机械免费为低收入户茶叶进行加工,2017年共为35户低收入户加工茶叶1756斤,如帮助低收入户李永珍加工茶叶56斤,节约成本2408元。
三是优先用工,就业帮扶。每年在茶叶采摘期,合作社都要提供近200个采茶岗位,对周边的低收入户优先考虑、优先上岗,实施就业帮扶。2014年合作社吸纳低收入户陈道华、代仕良、邹元龙等30户就业,平均每户采茶42天,一天100元,共发放低收入户采茶款12.6万元。如低收入户金仁英采茶44天,收入4400元,贴补家庭开支,改善了生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合作社产品已多次在省市地方名茶评比中获特等奖、金奖、银奖等荣誉,于2011年通过QS认证,2012年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3年获得南京市著名商标,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如今陶长清在享受创业成果,过上富裕生活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合作社的平台,带动一批十里社区及周边农户走上了共同发展的富裕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今后的日子里,陶长清将始终牢记办社宗旨,依托合作社的平台,依靠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帮助,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和扶持经济薄弱群体发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的生活。
(浦口区扶贫协会星甸街道分会)
聂勇的创业之路
聂勇,是江宁区“三会”东山街道分会章村社区扶贫小组扶持的创业户。聂勇16岁那年,刚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2010年底自主创业,在高淳创办了一个养殖场,2013年7月在老家章村设立储藏、销售一条龙的南京康智和家庭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2016年11月注册资金500万元。几经打拼,现在每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利润100多万元。眼前的辉煌,源自于艰辛的创业。
艰难的成长之路
聂勇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是章村社区的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这样的家庭在80年代还是令人羡慕的,到了90年代,兄弟二人相继入学,生活负担随之加重,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想要过上好日子,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父母起早贪黑,骑自行车到麒麟批发蔬菜回章村卖,晚上还要在自家种植的菜地种菜、浇水等,看到父母如此劳累,聂勇暗下决心,要为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6岁的聂勇上完初中就没有再上学了,在社区的帮助下,他去了一家公司上班,工资很低,待遇不好。随后去了老秦淮化工厂上班。2000年,秦淮化工厂改制,在新组建的秦淮化工有限公司一干就是10多年,2010年底,公司关停,聂勇下岗了,聂勇面临重新抉择。
曲折的创业之路
下岗后,干什么?聂勇陷入了深思,看到别人创业当上了老板。他动了心,能否自己也做点事,搞出点名堂,只有创业才有出路。聂勇和弟弟商量,决定自己创业,他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在高淳创建了一个养殖场,原以为只要能吃苦耐劳、勤奋苦干就一定会成功致富。可是事与愿违。辛辛苦苦一年饲养的3万只鸡,却因禽流感而滞销,被迫焚烧,眼看20多万的收入打了水漂。虽然当地政府给予了部分赔偿,但还是亏了80多万元。沉重的打击,聂勇又一次失望。正当他面临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不知路在何方时,章村社区党委书记张文才听说了聂勇下岗后创业遇到的实际困难,特意带着社区“两委”领导去高淳看望聂勇兄弟俩,帮他们分析市场情况,分析受挫原因,鼓励他们振作起来,再谋发展,并帮他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章村社区发动工业园内的企业帮扶聂勇,筹集资金3万余元,解决了聂勇的燃眉之急。聂勇重燃创业希望。在这关键时刻,张文才书记找聂勇谈心,“你们这样小打小闹成不了大器,要自己求发展求壮大,社区借给你创业基金5万元,另外低价租给你三间办公用房。”到了2016年初,公司发展壮大了。张文才书记又找聂勇谈心,“你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能小富则安,小富则满,希望你们年轻人创出一份自己的事业来。”经社区领导研究,决定把现在的厂房廉价租给聂勇,扶持创业发展,使公司的办公条件、生产(仓储)条件大大改善。聂勇深感组织的温暖,社会的温暖,创业的信心更足了。
希望的成功之路
有志者事竟成。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经过五年的打拼,2016年初,聂勇的南京康智和家庭农产品有限公司,农产品销售额已经做到500万元,2017年农副产品销售额已经做到1000万元。公司拥有500亩蔬菜种植生产基地(在高淳东坝),其中钢架温室大棚3万平方米,能一年四季生产供应青菜、萝卜、包菜、芹菜、西红柿、黄瓜、土豆、大白菜、茄子、青椒等大众绿色蔬菜。公司除生产基地外,拥有22名管理员工,拥有专业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专用的蔬菜分拣配送中心和保鲜冷库,专用的厢式货车配送车队。
一年四季生产销售各种蔬菜,经过严格的检测、分拣、冷库保险、专用箱式货车配送各销售单位。目前,经过参与招标中标,为全区27所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配送供应大宗食材,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聂勇富了,但他不忘回报社会,难忘自己的成长艰辛,对低收入农户怀有同情关爱之心。五年来,蔬菜种植生产基地带动就业12人,其中低收入家庭8人;销售、配送、管理员工22人,其中低收入家庭10人,在章村社区用工6人。从2014年起,每年资助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10000元;2017年和2018年,资助困难家庭非义教育的学生24000元。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公司开创自己的品牌“康智——健康生活、智慧人生”,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秉承“良心、放心、爱心”的经营服务理念。建树了诚以待人、信以立身的南京康智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聂勇的创业之路将会愈加宽广。
(江宁区“三会”东山街道分会)
念好“三字经”帮扶见实效
近年来,浦口区江浦街道扶贫分会在精准扶贫攻坚中,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帮扶措施,念好“三字经”,让帮扶低收入农户不断见实效。
一、在“联”字上下功夫。近年来,江浦街道扶贫分会为了解决农村中年就业困难,提高这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扶贫分会主动与江浦街道劳务合作联社联系、沟通,促进“社村对接”,推动合作社与村集体之间对接,“社企对接”,将辖区内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业务委派给劳务合作联社,创造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同时促进劳务合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及时向联社推荐劳务合作项目,提供岗位有:绿化种养、道路养护、环卫保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通过街道政府部门的支持,为街道吸纳无业、待业、失业的困难农民共400名,其中低收入户70人,人均劳务收入超24000元。
二、在“带”字上促发展。近年来,该街道以市场为龙头,以龙头连基地,以基地带农户的思路,力求做到发展一项,成功一项,带动一方。如在高旺社区高标准引进了南林大都市生态园项目,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强对观赏苗木土地的综合利用,采取树木套种农作物、套养家禽等模式,有效地带动了生态园周边低收入农户50人就业,收入达30000元,增收产业的形成,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该街道扶贫分会,近三年来共发放扶贫开发贴息贷款970万元,其中,小额贷款6户(10万元以下)贷款金额45万元,有5人通过发展成为大户,带动农户人数30人:农业大户专业户30家,贷款金额645万元,带动人数190人,受益人数786人。在带动发展低收入户人员中,有的成为种、养殖大户,如江浦街道高旺社区差田村雷朝山掌握了养鱼的技术,去年利用洼地开挖了40亩鱼塘,年产量达两万斤,销往周边市场,共获利润6万元,成为当地养殖大户,彻底摆脱了贫困。此外,随着江浦街道城市化快速发展,失地农民逐渐增多,一产逐渐减少这一新特点,该街道扶贫分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实施了由“一产为主”向“二、三产均衡转移”的策略,今年共发放了扶贫开发贴息贷款510万元,其中:一产贷款金额150万元,占比29%,二产贷款金额190万元,占比37%,三产贷款金额170万元,占比33%,带动了就业人数78人,人均年收入4-5万元。
三、在“助”字上见实效。实施助学扶贫。针对贫困家庭的孩子,近年来该街道扶贫分会累计筹措资金3.2万元,对16名困难家庭学生实施助学。同时开展重大疾病救助。近年来,扶贫分会主动与街道相关部门联系,筹措资金6万元,对12户重大疾病家庭进行救助,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同时,为了救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该街道扶贫分会,在2018年根据区“三会”加大募集力度,增加基金总量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宣传,主动向属地纳税大户和社会各界开展募捐,寻求企业支持参与扶贫基金建设。与此同时,在政策框架内,积极贴上去做到了对爱心企业的靠前服务,使5家企业参与了慈善基金建设,每年捐资3万元,连捐5年,目前已募集资金15万元,为以后开展救助工作提供了支持。
(浦口区扶贫协会江浦街道分会)
读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有感
一个驻村第一书记的读书心得及扶贫实践(市审计局郭洪峰)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书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摆脱贫困》一书透出的“弱鸟先飞”“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滴水穿石”等信念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对我们做好马头山村扶贫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摆脱贫困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思考出路,规划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路径,做到“弱鸟先飞”
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六合区马头山村是南京市六合区老促会、扶贫协会的联系村,也是南京市审计局扶贫联系村。长期以来,南京市审计局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上对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带来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马头山村人口9467人,贫困户家庭和人口数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7%和2.69%,在全街道中贫穷数量是最多的。村里除传统农业外,没有任何产业,就业缺技术、创业无经验,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农户占到三分之一。南京市审计局派我挂职第一书记后,我先后3次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村两委会,贫困家庭代表会,着重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走出了以党建促扶贫解放思想,以产业为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以项目为支撑可持续发展、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可持续脱贫之路。2015年,马头山村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20户(72人),低保户115户(197人)。目前,已脱贫126户(一般低收入农户11户,低保户115户),低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尚有9户一般低收入农户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启示二:摆脱贫困必须有坚强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扶贫攻坚方向,扶贫攻坚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
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带领支委一班人,着重从落实党支部会议制度入手,健全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规则”。目前,党总支部的核心领导能力、领导村民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能力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遇到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甚至红白喜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村委,村书记和各位委员已成为村民可信赖的“主心骨”。开展的“十个一”党建活动,受到了街道党工委的肯定,曾在全街党建会议上做过经验介绍。一位老党员动情地写下“三字经”,表达对基层党组织的热爱,愿意在有生之年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启示三:摆脱贫困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到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同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我赞赏文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真正摆脱“思想贫困”需要的正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境界。
尽快摆脱贫困,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作为马头山村第一书记的承诺。今年5月,我带村“两委”5名同志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在经过新一轮深入调研和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思路指导下,村“两委”干部达成思想共识,决定主攻三个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两年多“滴水穿石”的功夫,村里的山水变得更绿了,塘坝沟渠等水利设施更加牢固,水泥路已实现组组通,整个马头山村列为国家环境二类保护区,村集体收入也由2015年的不足25万元,到今年底可实现集体收入120万元,摘掉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启示四:摆脱贫困必须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锤炼过硬作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反复强调,“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当我走街串户听到双目失明、仅有9岁的钮京生想和同龄人一起上学的心愿,看到一家4口人有3口人患严重疾病的焦长高一家人时,走访到因车祸而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家庭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来扶贫,就无法感受到70公里外的地方还有群众在为改变贫穷而挣扎。我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到这个贫困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于是,这种为民的情怀、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情就越来越浓。我们先后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争取各类助学资金30余万元,资助30余名孩子生活费,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对村民因用水灌溉、宅基地纠纷、企业与村民发生矛盾等问题,不推不躲,主动靠前调解,近一年来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伤亡事件,犯罪率和事故率明显降低,马头山村被街道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居。
好书好文章,百读不厌。品读《摆脱贫困》,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勤政为民的胸怀、勤于思考的执着、亲民朴实的作风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读的过程就是思想和灵魂净化、洗礼的过程。《摆脱贫困》一书,指引着我们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合区“三会”供稿)
王直将军和我的父亲陶家齐
抗日英雄陶家齐烈士之子——陶和寿
抗美援朝初期,王直是第九兵团26军89师的政委,1950年10月,王直率部从上海开拔,先到山东,当年11月9日上午到了鸭绿江畔,当天晚上就跨过鸭绿江。由于1950年11月24日在美军发起的所谓圣诞节总攻势中王直亲自率部出击而首战大获全胜,战功卓著,打出了国威。首战结束,王直即被任命第26军政治部主任。
王直将军是80年前新四军二支队组织部长,抗美援朝回国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政委、福建省人大副主任,受到曾在福建工作过的习近平同志的敬重、关爱。
王直将军和我的父亲在抗战时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新四军东进来到茅山地区的江句溧赤山地区,王直率四团干部来接防一团住郭庄庙防地时,当天就见到湖熟地区情报站主任陶家齐等地方士绅和干部。那时新四军依靠当地立足,王直便成了我父亲的战友,当年“赤山之战”的敌人进犯赤山时的情报就是我父亲连夜派人送去的,王直参加了战斗指挥,赤山大捷威震四方,是新四军到江南后抗击日寇所取得的第三大胜利,并首次缴了日本鬼子的九二步兵炮1门,这门炮因新四军在圩区打游击战而用不上,后来王直让战士们把炮零件拆了,把炮交给陶家齐运到当时住地郭庄庙陶家村河塘边菜地里埋藏起来了。赤山大捷的胜利受到了新四军陈毅司令员的来电嘉奖,时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赤山之战总指挥廖海涛还特地为《火线报》写了一首诗: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镇南京。
在2013年6月22日上午9时30分,我和南京江宁电视台记者、制片人丁海一道采访百岁老人王直将军时,我们一进门,王老将军听到介绍我是赤山“陶聋子”(陶家齐)儿子时,他特别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陶聋子可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抗日英雄啊!”“抗日战争时,我们部队就住在郭庄庙,那时我和你父亲同住一个郭庄,常到你家吃饭,那时我们都以兄弟相称、相待,回忆往年,你父亲对新四军帮助很大,对新四军指战员很是关心、很热情。那时候啊,我们部队与地方关系和人民真的很亲切。”最后他说:“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呢?”说我来迟了。临走时,他还为江宁即将出版的《抗日英雄陶家齐》一书题了书名、题了词。最后,他让秘书拿来了他的《王直回忆录》和《王直国画集》送给我。但我没想到,这次我们念念不舍的告别,竞是最后一次的辞别了……!这位红军时所作宣传的、画在墙上的一幅战地宣传画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的王老将军,却于2014年4月7日7时31分驾鹤仙去了……!
我们采访时留下的珍贵合影将是我们永存的怀念!抗日烽火燃赤山,先辈伟绩记心上。不忘初心世际存,先辈、英烈精神代代传。今天,特写此文敬献给家乡年青一代和学生们!也以此文来纪念新四军东进来到江句溧赤山抗日80周年,缅怀抗日英雄陶家齐烈士和当年参加到陶家齐所组建的新四军湖熟地区情报站一道抗日的情报员严必昌、戴如高、陈德显、徐云、徐海宝、陆舜尧等抗战情报人员。
(江宁区“三会”湖熟分会供稿)
准印证号:S(2016)01000004
编 委 会
主 任:张宁生
成 员:李志强 卢正生 孟向前 孔令富 余立堂 陈小冬
张立新
主 编:王群智
副 主 编:鲍恩顺
编辑部(“三会”办公室)
地址:南京市成贤街110号
电话:(025)83352449 83351487(传真)
邮编:210018
邮箱:njfp0703@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