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会首页
三会概况
文件通知
资讯动态
政策法规
乡村振兴
专项公示
经验交流
爱心企业
牵线搭桥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资讯动态
/ 本地资讯
坚持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民稳定增收成果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20/04/14
2019年下半年,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三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到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以及涉农街道小农户,对近年来全区坚持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民稳定增收成果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浦口区坚持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民稳定增收成果,构建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态势:实施结构调整,构建特色产业。全区围绕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和绿色化等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建设特色蔬菜面积8400亩、特色渔业面积3681亩、特色园艺基地10个;建设高标准综合养殖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4500亩,亩均综合产值达4000元以上、亩均净效益达2500元以上;建成茶叶、河蟹、青虾、小龙虾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4个,为小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重点围绕滁河风光带,建成张圩5000亩高标准的粮食基地、刘康圩的万亩水生蔬菜基地、北城圩、星甸后圩万亩青虾养殖基地、三合圩万亩水利装配示范基地,以及省、市扶贫“三会”引进央企通威集团投资近亿元,建成友联村、青山村区域内5655亩渔业精品园等,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打造“互联网+农业”,释放发展新活力。开展“一村一点一店”、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利用互联网带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区建成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点6个,农业电商主体15个,2017年以来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1.27亿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引导小农户开展耕地轮作,推进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建成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5个,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73%,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95.12%。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培育创建区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市级联合体2家。2018年,全区3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27亿元,带动小农户4.72万户。从实际出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达到60多个,完成投资6363万元,呈现出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副产品增效、小农户增收的喜人局面。 二、主要做法: 1、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小农户融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入,新型经营主体是重要的推动力。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555家,成员有5万多人,进入《江苏省合作社扶持名录》的合作社有47家;全区现有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10家,市级5家,区级25家;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4家、家庭农场571家,其中示范家庭农场80家(省级21家、市级25家、区级34家)。在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增收致富上,一方面以产业为引领,突出产业绿色化、品牌化,形成了区域性的规模化、特色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小农户发展。如永宁街道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南京康泽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近年来共流转土地15665亩,涉及小农户1695户、3390个劳动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万亩水稻种植,特色品种水稻达8465亩,创立了“徽两优丝”稻米品牌,凭借品牌优势销售省内外,带动小农户1695户增收762.75万元,户均4500元。另一方面,全区家庭农场571家,2018年户均效益约20万元,一批种、养殖大户“变身”家庭农场主后,改变了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状况,吸纳小农户走上了抱团、集群、集聚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如星甸街道后圩村的74家农场主,在家庭农场集中区,为周边小农户提供技术、购苗、生产、销售等服务,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珊珊家庭农场主周喜说:“以前各买各的,现在几家或几十家蟹塘主一起去高淳、宣城等地购苗,一次性采购上千斤,价钱会更便宜。螃蟹养殖过程中,区水产站定期派工作人员到家庭农场集中区推广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带动,如今后圩区域家庭农场养殖面积达到近万亩,去年集中区上市水产品300万斤,毛利达亿元。除了家庭农场集群集聚发展外,34家龙头企业还通过订单联农的模式,向周边农户、合作社、农业基地采购所需的农副产品,双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产品产销合作机制,在种植、养殖规模、产品品种、定价机制、结算日期、付款方式等方面与千万家小农户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不仅推动了小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种、养殖,更带动了小农户增收致富。仅2018年直接、间接带动了全区5.2万小农户,使户均增收达3000元。 2、扩大金融支持带动小农户融入。为了解决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需求,全区多次举办融资对接会,支持和协助金融机构开展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充分发挥紫金农商银行“惠农贷”和邮政储蓄银行“富农贷”的积极作用。2017年以来新型经营主体获得“金陵惠农贷”贷款总额10928.5万元(其中2017年为5328万元,2018年为5600.5万);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区争取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2109.3万元,重点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加工、流通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服务和农民生产经营能力。与此同时,2018年、2019年浦口区扶贫“三会”科学把握“三个转变”、“两个目标”和“三个结合”正确导向,通过区扶贫基金会平台,两年向全区发放扶贫开发贴息贷款13016万元,其中,单笔发放30万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家,贷款数额6325.7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8.6%,在13016万元中,向二、三产业经营主体16家发放贷款4575.12万元,占贷款总额35.15%;向第一产业各类经营主体72家发放贷款8440.87万元,占贷款总额64.85%,带动了2124户家庭人员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涌现出32名种、养殖创业能手、30个家庭农场主;新增家庭农场面积1250亩,180个专业种、养殖大户,如茶叶种植25户,水产品养殖14户,蔬菜种植41户、水稻种植25户,苗木花卉种植75户等,经营面积达8100亩,使金融扶贫助推小农户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2019年对全区3619户建档立卡户,7817人,实行人身意外伤害和家庭房屋财产两项保险,保费57.75万元。各街道承担40%,区扶贫基金会承担60%。为这部分弱势群体再加上一道“安全网”。 3、强化社会化服务助推小农户融入。从2016年7月以来,全区大力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引导各街道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全程机械化,带动了全区1966个小农户家庭水稻、小麦种植,每户减少生产成本1350元,户均增收2150元,促进劳动力转移1149人,增加工资性收入2298万元。目前,全区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达8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深入开展水稻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万亩,以科技手段,标准化生产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提升效益,稳定增收。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在星甸后圩和永宁大桥北城圩家庭农场集中区内,区政府从基础设施、资金、技术和服务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生产标准,引进产业相同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共142家,实行集群集聚发展经营总面积达14300亩,上市水产品每年达500多万公斤,年总产值6450万元,每户家庭农场年均纯收入达20万元,并吸纳了集中区周边300多个养殖农户参与,为其提供苗种购买、培育、养殖、销售等相关服务,带领他们增收致富。积极开展信息化服务,让农民告别“傻粗笨”。近年来,全区各街、村创立“益农信息社”,围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政策法规、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开展服务,深受百姓点赞。在调研中,星甸街道万隆村村民刘宝深有感触地说:“信息就是财富,有了益农信息社提供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指点,2018年在自家3亩蔬菜种植上,按照技术要领科学实施,亩产增加了近1800斤,3亩地的效益提高了近9000元,看来做田也要精通技术,傻做、笨做不行啊!”。地处偏远的星甸街道后小童组养殖户们说的更直白,以前养猪、养鸡每到春、秋季节,总担心发生疫病流行遭受损失,自从有了益农信息社在关键季节为我们送来了疫病防治相关信息,提高了我们畜禽养殖防控能力,为我们致富充当了“保护神”。目前,全区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65%以上,年发送信息服务达上亿条,为农民融入现代农业致富增收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4、拓展电商销售联动小农户融入。全区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农业”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418平方米的区级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开展“一村一品一店”、农业电商创业、销售服务,2018年全区实现农业电子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0%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6.5亿元。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户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产品销售省内外。如星甸刁檀家庭农场,近年来带领周围45个种、养殖小农户抱团发展,通过“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与北京华联集团精品超市合作,拓展了10家“翠云山”品牌生鲜线下销售点,同时与淘宝·南京馆、广电猫猫、联创食惟天等本土专业生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合作,成功进入中高端农产品市场,2018年销售特色蔬菜50万公斤,特色板鸭、老鹅以及水产品100万公斤,网络销售额达450万元,户均收益3.5万元。目前,全区有一批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互联网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永宁街道“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张思洋带领本街道122户小农户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小龙虾,并发展成线下加工、线上营销的“互联网+龙虾”模式,2018年合作社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对龙虾深加工,打造“仙林湖本草龙虾”等新口味系列龙虾,远销广东、哈尔滨,实现销售2876万元,盈余56.76万元,盈余返还合作社员30.76万元,人均1965元,合作社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万元,与2017年相比增收率达13.5%,特别是帮助340个低收入农户解决养殖、销售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目前,西葛社区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3000亩,总产值近2000万元,使小龙虾养殖成为大产业,并辐射全区815个小农户,形成8000亩的养殖水面,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目前,全区各街道纷纷依托本土电商企业云田数码、良晋科技和仓储物流企业南京创程,实施“互联网+”行动,引领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如永宁街道支持云田数码公司设立农村电商管理中心,建设服务站43个、农产品特色馆一个。一批“中德隆”、圩笑、“绿壹”、“西埂莲乡”、小磨麻油、晓桥大米等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品牌与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将小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18年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3500万元,永宁街道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街)。 三、问题与建议 1、问题: 从小农户来看:(1)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种植业小农户近3万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68万亩。其中2018年20亩以上的水稻规模种植124户,种植面积为2.62万亩;15亩以下的小农户种植面积为1.74万亩,平均每个农户种植面积约2亩。(2)抗风险能力差。80%以上的小农户采用兼业经营、老人经营、自给经营方式,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如小农户生产的水产品、水果、蔬菜、茶叶等,在目前市场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仍然不赚钱。(3)技能素质低。调查显示,老人小农、兼业小农具有普遍性,学习和接受现代农业理念、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缺乏动力。 从新型经营主体看:(1)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一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不适应市场需求,产品单一,竞争力偏弱,与本区域内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特别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2)家庭农场主年龄严重老化。目前,全区家庭农场主年龄以50后、60后为主,70后农场主只占10%左右,他们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等掌握运用不够,制约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壮大。(3)合作社的作用难发挥。一部分合作社社员素质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缺乏人才,运作水平偏低等。 从土地流转看:调查情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别于传统小农户的显著特点是适度规模经营。当前,许多小农户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坚守几亩地,等靠国家补贴,碰一碰拆迁运气的想法,给土地适度成片流转带来了困难。 2、建议: (1)要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制订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小农户创业创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对小农户的直接补贴政策,培育和增强小农户自身发展能力;鼓励各涉农街道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村(社区)集体组织开展土地适度成片流转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小农户建设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强化技能培训。要坚持以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创业的青年、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为重点,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围绕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等内容,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帮助他们尽快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 (3)要发挥规划统领作用。按照上级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做好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别要高起点、高标准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发挥其引领、统筹作用。同时,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小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产业规模,多途径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组建一、二、三产业联合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做特、做优、做强、做大,进一步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同时,要针对小农户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问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统筹推进生产和销售两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已建立起来的播种、植保、采收、烘干等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质量,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4)要推进和市场的精准对接。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发展适合小农户生产经营特点的各街、村(社区)的电商平台,进一步完善区、街、村(社区)三级物流快递节点,推动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发展农资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同步推进的电商运转模块,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精准对接,实现使广大农民群众增产、增效、增收的目标要求。 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三会”联合调研组 2019年12月
2019年下半年,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三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到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以及涉农街道小农户,对近年来全区坚持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民稳定增收成果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浦口区坚持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民稳定增收成果,构建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态势:实施结构调整,构建特色产业。全区围绕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和绿色化等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建设特色蔬菜面积8400亩、特色渔业面积3681亩、特色园艺基地10个;建设高标准综合养殖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4500亩,亩均综合产值达4000元以上、亩均净效益达2500元以上;建成茶叶、河蟹、青虾、小龙虾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4个,为小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重点围绕滁河风光带,建成张圩5000亩高标准的粮食基地、刘康圩的万亩水生蔬菜基地、北城圩、星甸后圩万亩青虾养殖基地、三合圩万亩水利装配示范基地,以及省、市扶贫“三会”引进央企通威集团投资近亿元,建成友联村、青山村区域内5655亩渔业精品园等,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打造“互联网+农业”,释放发展新活力。开展“一村一点一店”、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利用互联网带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区建成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点6个,农业电商主体15个,2017年以来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1.27亿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引导小农户开展耕地轮作,推进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建成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5个,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73%,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95.12%。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培育创建区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市级联合体2家。2018年,全区3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27亿元,带动小农户4.72万户。从实际出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达到60多个,完成投资6363万元,呈现出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副产品增效、小农户增收的喜人局面。
二、主要做法:
1、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小农户融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入,新型经营主体是重要的推动力。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555家,成员有5万多人,进入《江苏省合作社扶持名录》的合作社有47家;全区现有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10家,市级5家,区级25家;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34家、家庭农场571家,其中示范家庭农场80家(省级21家、市级25家、区级34家)。在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增收致富上,一方面以产业为引领,突出产业绿色化、品牌化,形成了区域性的规模化、特色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了小农户发展。如永宁街道南京福联种植专业合作社、南京康泽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近年来共流转土地15665亩,涉及小农户1695户、3390个劳动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万亩水稻种植,特色品种水稻达8465亩,创立了“徽两优丝”稻米品牌,凭借品牌优势销售省内外,带动小农户1695户增收762.75万元,户均4500元。另一方面,全区家庭农场571家,2018年户均效益约20万元,一批种、养殖大户“变身”家庭农场主后,改变了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状况,吸纳小农户走上了抱团、集群、集聚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如星甸街道后圩村的74家农场主,在家庭农场集中区,为周边小农户提供技术、购苗、生产、销售等服务,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珊珊家庭农场主周喜说:“以前各买各的,现在几家或几十家蟹塘主一起去高淳、宣城等地购苗,一次性采购上千斤,价钱会更便宜。螃蟹养殖过程中,区水产站定期派工作人员到家庭农场集中区推广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带动,如今后圩区域家庭农场养殖面积达到近万亩,去年集中区上市水产品300万斤,毛利达亿元。除了家庭农场集群集聚发展外,34家龙头企业还通过订单联农的模式,向周边农户、合作社、农业基地采购所需的农副产品,双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产品产销合作机制,在种植、养殖规模、产品品种、定价机制、结算日期、付款方式等方面与千万家小农户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不仅推动了小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种、养殖,更带动了小农户增收致富。仅2018年直接、间接带动了全区5.2万小农户,使户均增收达3000元。
2、扩大金融支持带动小农户融入。为了解决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需求,全区多次举办融资对接会,支持和协助金融机构开展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充分发挥紫金农商银行“惠农贷”和邮政储蓄银行“富农贷”的积极作用。2017年以来新型经营主体获得“金陵惠农贷”贷款总额10928.5万元(其中2017年为5328万元,2018年为5600.5万);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区争取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2109.3万元,重点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加工、流通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服务和农民生产经营能力。与此同时,2018年、2019年浦口区扶贫“三会”科学把握“三个转变”、“两个目标”和“三个结合”正确导向,通过区扶贫基金会平台,两年向全区发放扶贫开发贴息贷款13016万元,其中,单笔发放30万元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家,贷款数额6325.7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8.6%,在13016万元中,向二、三产业经营主体16家发放贷款4575.12万元,占贷款总额35.15%;向第一产业各类经营主体72家发放贷款8440.87万元,占贷款总额64.85%,带动了2124户家庭人员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涌现出32名种、养殖创业能手、30个家庭农场主;新增家庭农场面积1250亩,180个专业种、养殖大户,如茶叶种植25户,水产品养殖14户,蔬菜种植41户、水稻种植25户,苗木花卉种植75户等,经营面积达8100亩,使金融扶贫助推小农户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2019年对全区3619户建档立卡户,7817人,实行人身意外伤害和家庭房屋财产两项保险,保费57.75万元。各街道承担40%,区扶贫基金会承担60%。为这部分弱势群体再加上一道“安全网”。
3、强化社会化服务助推小农户融入。从2016年7月以来,全区大力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引导各街道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全程机械化,带动了全区1966个小农户家庭水稻、小麦种植,每户减少生产成本1350元,户均增收2150元,促进劳动力转移1149人,增加工资性收入2298万元。目前,全区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达8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深入开展水稻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万亩,以科技手段,标准化生产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提升效益,稳定增收。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在星甸后圩和永宁大桥北城圩家庭农场集中区内,区政府从基础设施、资金、技术和服务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生产标准,引进产业相同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共142家,实行集群集聚发展经营总面积达14300亩,上市水产品每年达500多万公斤,年总产值6450万元,每户家庭农场年均纯收入达20万元,并吸纳了集中区周边300多个养殖农户参与,为其提供苗种购买、培育、养殖、销售等相关服务,带领他们增收致富。积极开展信息化服务,让农民告别“傻粗笨”。近年来,全区各街、村创立“益农信息社”,围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政策法规、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开展服务,深受百姓点赞。在调研中,星甸街道万隆村村民刘宝深有感触地说:“信息就是财富,有了益农信息社提供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指点,2018年在自家3亩蔬菜种植上,按照技术要领科学实施,亩产增加了近1800斤,3亩地的效益提高了近9000元,看来做田也要精通技术,傻做、笨做不行啊!”。地处偏远的星甸街道后小童组养殖户们说的更直白,以前养猪、养鸡每到春、秋季节,总担心发生疫病流行遭受损失,自从有了益农信息社在关键季节为我们送来了疫病防治相关信息,提高了我们畜禽养殖防控能力,为我们致富充当了“保护神”。目前,全区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65%以上,年发送信息服务达上亿条,为农民融入现代农业致富增收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4、拓展电商销售联动小农户融入。全区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农业”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418平方米的区级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开展“一村一品一店”、农业电商创业、销售服务,2018年全区实现农业电子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0%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6.5亿元。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户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产品销售省内外。如星甸刁檀家庭农场,近年来带领周围45个种、养殖小农户抱团发展,通过“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与北京华联集团精品超市合作,拓展了10家“翠云山”品牌生鲜线下销售点,同时与淘宝·南京馆、广电猫猫、联创食惟天等本土专业生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合作,成功进入中高端农产品市场,2018年销售特色蔬菜50万公斤,特色板鸭、老鹅以及水产品100万公斤,网络销售额达450万元,户均收益3.5万元。目前,全区有一批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互联网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永宁街道“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张思洋带领本街道122户小农户科学化、规模化养殖小龙虾,并发展成线下加工、线上营销的“互联网+龙虾”模式,2018年合作社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对龙虾深加工,打造“仙林湖本草龙虾”等新口味系列龙虾,远销广东、哈尔滨,实现销售2876万元,盈余56.76万元,盈余返还合作社员30.76万元,人均1965元,合作社员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万元,与2017年相比增收率达13.5%,特别是帮助340个低收入农户解决养殖、销售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目前,西葛社区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3000亩,总产值近2000万元,使小龙虾养殖成为大产业,并辐射全区815个小农户,形成8000亩的养殖水面,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目前,全区各街道纷纷依托本土电商企业云田数码、良晋科技和仓储物流企业南京创程,实施“互联网+”行动,引领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如永宁街道支持云田数码公司设立农村电商管理中心,建设服务站43个、农产品特色馆一个。一批“中德隆”、圩笑、“绿壹”、“西埂莲乡”、小磨麻油、晓桥大米等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品牌与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将小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18年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3500万元,永宁街道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街)。
三、问题与建议
1、问题:
从小农户来看:(1)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种植业小农户近3万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68万亩。其中2018年20亩以上的水稻规模种植124户,种植面积为2.62万亩;15亩以下的小农户种植面积为1.74万亩,平均每个农户种植面积约2亩。(2)抗风险能力差。80%以上的小农户采用兼业经营、老人经营、自给经营方式,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如小农户生产的水产品、水果、蔬菜、茶叶等,在目前市场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仍然不赚钱。(3)技能素质低。调查显示,老人小农、兼业小农具有普遍性,学习和接受现代农业理念、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缺乏动力。
从新型经营主体看:(1)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一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不适应市场需求,产品单一,竞争力偏弱,与本区域内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特别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2)家庭农场主年龄严重老化。目前,全区家庭农场主年龄以50后、60后为主,70后农场主只占10%左右,他们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等掌握运用不够,制约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壮大。(3)合作社的作用难发挥。一部分合作社社员素质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缺乏人才,运作水平偏低等。
从土地流转看:调查情况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别于传统小农户的显著特点是适度规模经营。当前,许多小农户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坚守几亩地,等靠国家补贴,碰一碰拆迁运气的想法,给土地适度成片流转带来了困难。
2、建议:
(1)要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制订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小农户创业创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对小农户的直接补贴政策,培育和增强小农户自身发展能力;鼓励各涉农街道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村(社区)集体组织开展土地适度成片流转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小农户建设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强化技能培训。要坚持以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创业的青年、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为重点,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围绕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等内容,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帮助他们尽快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
(3)要发挥规划统领作用。按照上级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做好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别要高起点、高标准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发挥其引领、统筹作用。同时,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小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产业规模,多途径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组建一、二、三产业联合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做特、做优、做强、做大,进一步推进利益共同体建设。同时,要针对小农户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问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统筹推进生产和销售两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已建立起来的播种、植保、采收、烘干等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质量,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4)要推进和市场的精准对接。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发展适合小农户生产经营特点的各街、村(社区)的电商平台,进一步完善区、街、村(社区)三级物流快递节点,推动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发展农资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同步推进的电商运转模块,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精准对接,实现使广大农民群众增产、增效、增收的目标要求。
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三会”联合调研组
2019年12月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苏ICP备2023055283号-1